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3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13-22页 |
1.2.1 富营养化模型的发展 | 第13-19页 |
1.2.2 目前常用模型及软件 | 第19-22页 |
1.3 尚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4页 |
1.6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5页 |
1.6.1 长江口概况 | 第24-25页 |
1.6.2 青草沙水库概况 | 第25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25-37页 |
1.7.1 库区水文数据获取 | 第25-26页 |
1.7.2 库区水质数据获取 | 第26-27页 |
1.7.3 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1.7.4 青草沙水库三维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 | 第29-35页 |
1.7.5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研发方法 | 第35-37页 |
2 青草沙水库水文、水质分析 | 第37-63页 |
2.1 青草沙水库水文观测资料分析 | 第37-46页 |
2.1.1 测点分布及观测时段 | 第37-38页 |
2.1.2 冬季 | 第38-42页 |
2.1.3 夏季 | 第42-46页 |
2.2 青草沙水库水质观测资料分析 | 第46-63页 |
2.2.1 监测测点分布及观测时段 | 第46-47页 |
2.2.2 水质因子与水质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2.2.3 水库库区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 第48-62页 |
2.2.4 水库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 第62-63页 |
3 青草沙水库三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 第63-77页 |
3.1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 | 第63-64页 |
3.2 边界条件 | 第64-66页 |
3.3 率定和验证 | 第66-77页 |
3.3.1 率定 | 第66-71页 |
3.3.2 验证 | 第71-77页 |
4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 第77-163页 |
4.1 湖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开发 | 第77-127页 |
4.1.1 藻类生命过程 | 第78-108页 |
4.1.2 浮游动物生命过程 | 第108-109页 |
4.1.3 碎屑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 | 第109-116页 |
4.1.4 溶解态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 | 第116-126页 |
4.1.5 底泥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设计 | 第126-127页 |
4.2 青草沙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 | 第127-150页 |
4.2.1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 | 第127-128页 |
4.2.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128页 |
4.2.3 率定和验证 | 第128-150页 |
4.3 青草沙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应用 | 第150-163页 |
4.3.1 嗅味物质模块 | 第150-152页 |
4.3.2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 | 第152页 |
4.3.3 模型边界条件 | 第152-153页 |
4.3.4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第153-157页 |
4.3.5 嗅味物质及相关水质参数模拟结果时空变化 | 第157-163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163-167页 |
5.1 总结 | 第163-165页 |
5.2 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后记 | 第172-17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