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研发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2-3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分析第13-22页
        1.2.1 富营养化模型的发展第13-19页
        1.2.2 目前常用模型及软件第19-22页
    1.3 尚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2-24页
        1.4.1 研究目标第22-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4页
    1.6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1.6.1 长江口概况第24-25页
        1.6.2 青草沙水库概况第25页
    1.7 研究方法第25-37页
        1.7.1 库区水文数据获取第25-26页
        1.7.2 库区水质数据获取第26-27页
        1.7.3 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方法第27-29页
        1.7.4 青草沙水库三维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第29-35页
        1.7.5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研发方法第35-37页
2 青草沙水库水文、水质分析第37-63页
    2.1 青草沙水库水文观测资料分析第37-46页
        2.1.1 测点分布及观测时段第37-38页
        2.1.2 冬季第38-42页
        2.1.3 夏季第42-46页
    2.2 青草沙水库水质观测资料分析第46-63页
        2.2.1 监测测点分布及观测时段第46-47页
        2.2.2 水质因子与水质分析方法第47-48页
        2.2.3 水库库区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第48-62页
        2.2.4 水库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第62-63页
3 青草沙水库三维水动力模型构建第63-77页
    3.1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第63-64页
    3.2 边界条件第64-66页
    3.3 率定和验证第66-77页
        3.3.1 率定第66-71页
        3.3.2 验证第71-77页
4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建立和应用第77-163页
    4.1 湖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开发第77-127页
        4.1.1 藻类生命过程第78-108页
        4.1.2 浮游动物生命过程第108-109页
        4.1.3 碎屑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第109-116页
        4.1.4 溶解态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第116-126页
        4.1.5 底泥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过程设计第126-127页
    4.2 青草沙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第127-150页
        4.2.1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第127-128页
        4.2.2 模型边界条件第128页
        4.2.3 率定和验证第128-150页
    4.3 青草沙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应用第150-163页
        4.3.1 嗅味物质模块第150-152页
        4.3.2 模型范围、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第152页
        4.3.3 模型边界条件第152-153页
        4.3.4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第153-157页
        4.3.5 嗅味物质及相关水质参数模拟结果时空变化第157-163页
5 总结和展望第163-167页
    5.1 总结第163-165页
    5.2 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2页
后记第172-173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口邻近海域脱氮过程、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
下一篇:香蒲活性炭的制备、原位改性及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