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海洋生态系统氮循环 | 第18-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39页 |
1.3.1 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2 反硝化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3.3 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3.4 N_2O产生过程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3.5 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科学问题 | 第39-40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40页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方案 | 第42-54页 |
2.1 研究区概括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53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43-46页 |
2.2.2 理化性质测定 | 第46-47页 |
2.2.3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速率测定 | 第47-48页 |
2.2.4 N_2O产生速率测定 | 第48-49页 |
2.2.5 其他关键氮循环过程速率测定 | 第49-51页 |
2.2.6 沉积物氨基酸测定 | 第51页 |
2.2.7 沉积物色素测定 | 第51-52页 |
2.2.8 沉积物DNA提取、扩增 | 第52页 |
2.2.9 定量PCR分析 | 第52-53页 |
2.3 统计与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脱氮过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第54-78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7页 |
3.2.1 站点理化性质特征 | 第55-56页 |
3.2.2 脱氮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6-61页 |
3.2.3 脱氮功能基因丰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3.2.4 各速率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2-65页 |
3.2.5 各脱氮基因丰度与速率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5-67页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67-77页 |
3.5.1 探讨各脱氮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3.5.2 探讨厌氧氨氧化脱氮比例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3.5.3 探讨N_2O:N2控制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3.5.4 各脱氮速率与国内外对比研究 | 第71-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碳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78-114页 |
4.1 引言 | 第78-80页 |
4.2 沉积物脱氮过程对不同碳氮输入的响应研究 | 第80-86页 |
4.2.1 碳氮输入对上覆水DIN溶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2 碳氮添加对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与N_2O排放速率的影响 | 第81-85页 |
4.2.3 碳氮添加对脱氮功能菌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 不同来源有机碳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86-92页 |
4.3.1 不同来源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87-88页 |
4.3.2 不同来源有机碳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88-90页 |
4.3.3 不同来源有机碳对脱氮功能菌丰度的影响 | 第90-92页 |
4.4 氨基酸和色素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92-100页 |
4.4.1 氨基酸与色素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 | 第93-99页 |
4.4.2 氨基酸与色素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5 讨论与分析 | 第100-113页 |
4.5.1 探讨碳氮输入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4.5.2 探讨不同来源有机碳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5.3 探讨氨基酸与色素对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106-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脱氮过程生态环境意义 | 第114-128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关键氮循环过程与通量估算 | 第114-121页 |
5.2.1 其他关键氮循环过程特征研究 | 第114-119页 |
5.2.2 关键氮循环过程通量估算 | 第119-121页 |
5.3 沉积物氮素转换和氮素平衡探讨 | 第121-124页 |
5.3.1 沉积物NH_4~+微生物来源与去除途径 | 第121-123页 |
5.3.2 沉积物NO_3~–微生物来源与去除途径 | 第123-124页 |
5.4 脱氮过程的生态环境意义探讨 | 第124-12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129-13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0-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66页 |
附录 | 第166-192页 |
作者简历 | 第192-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94-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6-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