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一)政策的驱动 | 第10页 |
(二)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举足轻重 | 第10-11页 |
(三)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不足 | 第11页 |
(四)道德领导理论备受关注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领导 | 第12-13页 |
(二)道德领导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法 | 第15页 |
(二)访谈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一)关于道德的研究 | 第19-21页 |
(二)关于领导的研究 | 第21-23页 |
(三)关于道德领导的研究 | 第23-25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25-28页 |
(一)关于道德领导理论的研究 | 第25-27页 |
(二)关于校长道德领导的实证研究 | 第27-28页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一、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 | 第29-32页 |
二、变革型领导理论 | 第32页 |
三、柔性领导理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5-61页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35-38页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35-36页 |
(二)访谈对象的确定 | 第36-37页 |
(三)访谈实施 | 第37-38页 |
二、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存在的问题 | 第38-55页 |
(一)传统管理模式盛行,校长过度集权 | 第38-41页 |
(二)校长对师生人文关怀不够 | 第41-44页 |
(三)愿景缺乏共享性 | 第44-48页 |
(四)道德权威失落,导致了道德信仰的缺失,助长了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 第48-51页 |
(五)功利主义现象严重,道德领导力没有得到发挥 | 第51-55页 |
三、对道德领导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5-61页 |
(一)个人层面 | 第55-56页 |
(二)学校层面 | 第56-58页 |
(三)社会层面 | 第58-59页 |
(四)国家层面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实施策略 | 第61-75页 |
一、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校长的道德领导意识,确立道德领导理念 | 第61-62页 |
二、减少对权力的依赖,强化服务式领导 | 第62-64页 |
三、给予师生整体人文关怀,构筑和谐校园 | 第64-66页 |
(一)倾注德育,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 第64-65页 |
(二)关心教师,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 第65-66页 |
四、打造共同愿景,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 | 第66-68页 |
(一)让全体教职工参与愿景的沟通与制定,使全体教职工融为一体 | 第66-67页 |
(二)制定愿景过程中避免强制性 | 第67页 |
(三)让全体教职工为了共同愿景而做出努力 | 第67-68页 |
五、树立道德权威,营造重德、崇德、立德的校园文化 | 第68-70页 |
六、构建领导者替身,形成共同体规范 | 第70-72页 |
七、积极开展“道德领导”课题研究,提高校长道德领导力 | 第72-73页 |
八、提高中小学校长权力腐败的成本,抑制其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 | 第73页 |
九、加强各个方面监督,为中小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提供保障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附录一 | 第80-81页 |
附录二 | 第81-82页 |
附录三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