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鹤峰山民歌的变迁及传承--以“雁将班”为个案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16页
    一、选题缘起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三、本论文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第14-16页
        (一)本文运用的理论第14-15页
        (二)本文所运用的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第16-21页
    第一节 地理生态第16-17页
        一、历史沿革第16-17页
        二、地理环境第17页
    第二节 文化生态第17-18页
        一、生活习俗第17-18页
        二、宗教信仰第18页
    第三节 山民歌文化第18-20页
        一、鹤峰山民歌历史追溯第18-19页
        二、鹤峰山民歌艺术特征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雁将班概述第21-33页
    第一节 雁将班的类型特征界定第21-25页
        一、“雁将班”的特征第21-22页
        二、薅草锣鼓的特征第22-24页
        三、“雁将班”与薅草锣鼓的关系第24-25页
    第二节 雁将班的源与流第25-29页
        一、相关文献记载第25-28页
        二、雁将班的名称来源第28页
        三、雁将班的流变兴衰第28-29页
    第三节 雁将班传承人第29-31页
        一、王氏姐妹第29-30页
        二、月桂民歌演唱队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雁将班的变迁第33-50页
    第一节 雁将班音调旋律结构变迁第34-41页
        一、游耕经济时期仪式歌第35-36页
        二、土司时期劳动协调歌第36-37页
        三、改土归流以后的山民歌第37-39页
        四、王氏姐妹记忆中的“雁将班”第39-41页
    第二节 雁将班演唱内容变化第41-45页
        一、宗教信仰与歌词第41-42页
        二、劳动生产与歌词第42-45页
    第三节 雁将班表演因素的变化第45-48页
        一、表演主体的变化第46-47页
        二、表演受众群体的变化第47页
        三、表演场地的变化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雁将班的传承分析第50-54页
    第一节 雁将班的传承模式第50-51页
        一、群体传承第50页
        二、家庭(或家族)传承第50页
        三、社会传承第50-51页
    第二节 雁将班的传承现状第51-52页
        一、传承方式及特点第51-52页
        二、传承困境分析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雁将班的传承与地方文化变迁第54-60页
    第一节 地方文化的系统变迁第54-57页
        一、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第54-55页
        二、社会经济变迁第55-56页
        三、社会文化变迁第56-57页
    第二节 文化变迁对雁将班传承的影响第57-59页
        一、社会制度变迁因素第58页
        二、社会经济变迁因素第58页
        三、社会文化变迁因素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场舞创编中拉丁元素的融入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OP.7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