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理论 | 第14-19页 |
| 2.1 风险的概述 | 第14-15页 |
| 2.1.1 风险的定义 | 第14页 |
| 2.1.2 风险的特性 | 第14-15页 |
| 2.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 | 第15-18页 |
| 2.2.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的定义 | 第15页 |
| 2.2.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的特性 | 第15-16页 |
| 2.2.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的原则 | 第16-17页 |
| 2.2.4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的目标 | 第17-1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 | 第19-47页 |
| 3.1 基于故障树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 | 第19-25页 |
| 3.1.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方法 | 第19-21页 |
| 3.1.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流程 | 第21-22页 |
| 3.1.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原则 | 第22-23页 |
| 3.1.4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过程 | 第23-25页 |
|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项目施工进度风险因素的确定 | 第25-46页 |
| 3.2.1 主成分分析法理论 | 第25-32页 |
| 3.2.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因素统计分析 | 第32-45页 |
| 3.2.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因素确定结果 | 第45-4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估模型 | 第47-56页 |
| 4.1 构建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页 |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7页 |
| 4.1.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页 |
| 4.2 确定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52页 |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47-50页 |
| 4.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50-52页 |
| 4.2.3 组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 第52页 |
| 4.3 构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第52-55页 |
| 4.3.1 施工进度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 4.3.2 模糊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分析 | 第53页 |
| 4.3.3 模糊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56-58页 |
| 5.1 规避风险 | 第56页 |
| 5.2 接受风险 | 第56页 |
| 5.3 降低风险 | 第56-57页 |
| 5.4 分担风险 | 第5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实例分析 | 第58-78页 |
| 6.1 工程概况 | 第58页 |
| 6.2 施工进度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8页 |
| 6.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58-62页 |
| 6.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62-67页 |
| 6.2.3 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 第67-68页 |
| 6.3 施工进度风险模糊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 | 第68-74页 |
| 6.3.1 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矩阵的建立 | 第68-69页 |
| 6.3.2 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矩阵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69页 |
| 6.3.3 施工进度风险白化权矩阵的构建 | 第69-71页 |
| 6.3.4 施工进度风险灰色聚类矩阵 | 第71页 |
| 6.3.5 模糊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 | 第71-74页 |
| 6.4 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74页 |
| 6.5 施工进度风险防范措施 | 第74-76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7.1 结论 | 第78页 |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录I: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