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有孔虫对主要海水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初探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有孔虫简述第15-16页
    1.2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2.1 底栖有孔虫第16-17页
        1.2.2 浮游有孔虫第17-19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特点第19-21页
第二章 青岛湾潮间带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温度和盐度的响应第21-49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2.1 样品采集第21-22页
        2.2.2 实验设计第22-23页
        2.2.3 样品处理第23页
        2.2.4 统计分析第23-24页
    2.3 结果第24-43页
        2.3.1 原位群落第24-25页
        2.3.2 实验培养群落第25-43页
    2.4 讨论第43-47页
        2.4.1 物种组成第43-45页
        2.4.2 群落参数第45-46页
        2.4.3 底栖有孔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6-47页
    2.5 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青岛湾潮间带底栖有孔虫群落对pH的响应第49-67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3.2.1 样品采集第50-51页
        3.2.2 实验设置第51页
        3.2.3 样品处理第51-52页
        3.2.4 统计分析第52页
    3.3 结果第52-62页
        3.3.1 群落参数第52-59页
        3.3.2 物种组成第59-62页
    3.4 讨论第62-66页
        3.4.1 pH对底栖有孔虫群落参数的影响第62-63页
        3.4.2 pH与物种组成变化的关系第63-66页
    3.5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黄海陆架区底栖有孔虫群落对pH的响应第67-109页
    4.1 前言第6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4.2.1 样品采集第67-68页
        4.2.2 实验设计第68-69页
        4.2.3 样品处理第69-70页
        4.2.4 统计分析第70页
    4.3 结果第70-101页
        4.3.1 群落丰度第70-74页
        4.3.2 物种数第74-78页
        4.3.3 Margalef丰富度第78-82页
        4.3.4 Shannon-Wiener多样性第82-86页
        4.3.5 Pielou’s均匀度第86-90页
        4.3.6 物种组成第90-101页
    4.4 讨论第101-108页
        4.4.1 pH和培养时间对底栖有孔虫群落参数的影响第101-103页
        4.4.2 pH与底栖有孔虫群落组成变化的关系第103-105页
        4.4.3 不同站底栖有孔虫对海水pH的响应差异第105-108页
    4.5 小结第108-109页
第五章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对温度的响应第109-137页
    5.1 前言第10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9-119页
        5.2.1 活体浮游有孔虫材料准备第109-110页
        5.2.2 实验设置第110-111页
        5.2.3 实验测量及样品处理第111-118页
        5.2.4 数据统计分析第118-119页
    5.3 结果第119-132页
        5.3.1 单种培养实验第119-122页
        5.3.2 群落培养实验第122-132页
    5.4 讨论第132-135页
        5.4.1 单种培养实验第132-133页
        5.4.2 群落培养实验第133-135页
    5.5 小结第135-13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光、光质和高盐胁迫下浒苔(Ulva prolifera)非光化学淬灭响应机制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营养来源分析及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