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浒苔及其抗逆概述 | 第14-19页 |
1.1.1 浒苔与绿潮的发生 | 第14-15页 |
1.1.2 浒苔的抗逆机制 | 第15-19页 |
1.2 非光化学淬灭(NPQ) | 第19-32页 |
1.2.1 NPQ | 第19-20页 |
1.2.2 硅藻的NPQ | 第20-23页 |
1.2.3 绿藻的NPQ | 第23-25页 |
1.2.4 苔藓植物的NPQ | 第25-26页 |
1.2.5 高等植物的NPQ | 第26-31页 |
1.2.6 NPQ研究展望 | 第31-32页 |
1.3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 | 第32-37页 |
1.3.1 光合作用结构组成 | 第32-34页 |
1.3.2 捕光复合体的蛋白组成 | 第34-36页 |
1.3.3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36-37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浒苔光合活性的原位测定 | 第40-51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2.1 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样品定点采集 | 第41页 |
2.2.2 浒苔暴发海域样品采集 | 第41-42页 |
2.2.3 藻体光合活性参数测定 | 第42页 |
2.2.4 孢子囊形成及孢子放散的显微镜观察 | 第42-43页 |
2.3 结果 | 第43-48页 |
2.3.1 浒苔暴发海域藻体光合活性测定 | 第43-45页 |
2.3.2 苏北浅滩浒苔光合活性测定 | 第45页 |
2.3.3 绿潮暴发海域浒苔孢子囊显微观察 | 第45-46页 |
2.3.4 漂浮浒苔的原位萌发 | 第46-47页 |
2.3.5 苏北浅滩浒苔孢子囊形成统计 | 第47-48页 |
2.4 讨论 | 第48-51页 |
2.4.1 绿潮暴发期间不同海域浒苔的光合生理状态显著不同 | 第48-49页 |
2.4.2 漂浮浒苔的孢子囊比例显著高于定生浒苔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高光胁迫对浒苔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 | 第51-74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61页 |
3.2.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52页 |
3.2.2 藻体高光处理 | 第52页 |
3.2.3 光合活性参数测定 | 第52-53页 |
3.2.4 抑制剂处理 | 第53页 |
3.2.5 色素提取及组成分析 | 第53页 |
3.2.6 类囊体膜蛋白提取 | 第53-55页 |
3.2.7 膜蛋白定量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第55页 |
3.2.8 凝胶电泳与Westernblot(WB)分析 | 第55-57页 |
3.2.9 RNA提取反转及PCR扩增 | 第57-59页 |
3.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59-60页 |
3.2.1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 | 第61-71页 |
3.3.1 高光胁迫对浒苔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 高光胁迫及抑制剂处理后浒苔NPQ变化 | 第62页 |
3.3.3 类囊体膜蛋白的提取及蔗糖密度梯度分离 | 第62-64页 |
3.3.4 分离的复合体成分鉴定 | 第64-66页 |
3.3.5 分离的复合体色素组成及含量变化 | 第66-68页 |
3.3.6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68-69页 |
3.3.7 几种植物的NPQ曲线对比 | 第69-71页 |
3.4 讨论 | 第71-74页 |
3.4.1 PsbS和LhcSR的表达 | 第71-72页 |
3.4.2 内周天线蛋白在NPQ发生中起作用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光质对浒苔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 | 第74-105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75页 |
4.2.2 藻体光质处理 | 第75-76页 |
4.2.3 光合活性参数测定 | 第76页 |
4.2.4 抑制剂处理 | 第76页 |
4.2.5 色素HPLC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第76页 |
4.2.6 类囊体膜蛋白提取 | 第76-77页 |
4.2.7 BN-PAGE及Tricine-SDS-PAGE | 第77页 |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77页 |
4.2.9 蛋白的胶内酶切 | 第77-78页 |
4.2.10 蛋白的质谱分析及搜库鉴定 | 第78页 |
4.2.11 转录组学分析 | 第78页 |
4.2.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8-79页 |
4.3 结果 | 第79-100页 |
4.3.1 光质处理后浒苔光合活性参数变化 | 第79-83页 |
4.3.2 色素组成变化 | 第83页 |
4.3.3 关键蛋白的WB验证及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83-86页 |
4.3.4 BN-PAGE蛋白分离及WB分析 | 第86-89页 |
4.3.5 超速离心分离蛋白复合体 | 第89-92页 |
4.3.6 蛋白条带的室温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第92-93页 |
4.3.7 小立碗藓对FR的响应 | 第93页 |
4.3.8 转录组学分析 | 第93-100页 |
4.4 讨论 | 第100-105页 |
4.4.1 FR下浒苔光合生理参数变化 | 第100-101页 |
4.4.2 FR下LhcSR上调并结合于PSII | 第101-102页 |
4.4.3 LhcSR功能预测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浒苔响应高盐胁迫的机制—以盐藻和小立碗藓作对比 | 第105-130页 |
5.1 引言 | 第105-10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5.2.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107页 |
5.2.2 试验材料的高盐处理 | 第107-108页 |
5.2.3 光合活性参数测定 | 第108页 |
5.2.4 色素提取及组成分析 | 第108页 |
5.2.5 类囊体膜蛋白提取 | 第108页 |
5.2.6 膜蛋白定量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第108页 |
5.2.7 凝胶电泳与WB验证 | 第108页 |
5.2.8 盐藻甘油含量和G6PDH酶活测定 | 第108-109页 |
5.2.9 盐藻淀粉含量及ROS含量的测定 | 第109页 |
5.2.10 小立碗藓的激素处理及转录组分析 | 第109页 |
5.2.1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9-110页 |
5.3 结果 | 第110-124页 |
5.3.1 不同盐度处理后浒苔光合活性参数变化 | 第110页 |
5.3.2 适当浓度盐胁迫促进浒苔NPQ升高 | 第110-113页 |
5.3.3 盐度胁迫下浒苔色素组成变化 | 第113-114页 |
5.3.4 PsbS和LhcSR表达量变化 | 第114页 |
5.3.5 光合复合体的蔗糖密度梯度梯度分离 | 第114-115页 |
5.3.6 高盐胁迫下盐藻光合活性参数变化 | 第115-116页 |
5.3.7 高盐胁迫及抑制剂添加情况下盐藻甘油含量变化 | 第116-119页 |
5.3.8 稀释海水培养基下的小立碗藓原丝体诱导及恢复 | 第119-121页 |
5.3.9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原丝体的作用 | 第121-122页 |
5.3.10 激素受体蛋白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122-124页 |
5.4 讨论 | 第124-130页 |
5.4.1 高盐胁迫影响浒苔和盐藻的光合活性 | 第124-128页 |
5.4.2 盐胁迫下浒苔独特的NPQ发生机制 | 第128页 |
5.4.3 小立碗藓在稀释海水作用下维持原丝体状态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6.2 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