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目视觉的大型工件现场测量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单目视觉测量系统 | 第16-17页 |
1.2.2 双目视觉测量系统 | 第17-18页 |
1.2.3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 | 第18-19页 |
1.2.4 大型工件视觉测量技术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单目视觉的测量模型及光笔设计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系统组成及测量原理 | 第23-24页 |
2.3 系统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2.3.1 坐标系的建立与摄像机模型 | 第24-27页 |
2.3.2 PnP问题概述 | 第27-28页 |
2.4 便携式光笔设计 | 第28-29页 |
2.4.1 光笔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2.4.2 光笔制作材料 | 第29页 |
2.4.3 光笔测头设计 | 第29页 |
2.5 靶点特性研究 | 第29-31页 |
2.5.1 靶点的类型 | 第30-31页 |
2.5.2 靶点数目的确定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高质量靶点光斑生成技术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靶点亮度自适应控制技术 | 第33-39页 |
3.2.1 靶点亮度控制模块设计 | 第34-35页 |
3.2.2 通信模块设计 | 第35-36页 |
3.2.3 靶点亮度控制程序设计 | 第36-39页 |
3.3 主动离焦模糊技术 | 第39-42页 |
3.3.1 离焦成像 | 第39-40页 |
3.3.2 光学成像系统设计与参数配置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单目视觉测量系统的光笔标定方法研究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光笔标定原理及过程 | 第44-45页 |
4.3 确定光笔靶点的归一化坐标 | 第45-48页 |
4.3.1 光笔靶点坐标初定位 | 第45-47页 |
4.3.2 平差优化 | 第47-48页 |
4.4 确定光笔测头的归一化坐标 | 第48-50页 |
4.4.1 光笔测头位置初定位 | 第48-49页 |
4.4.2 鲁棒优化 | 第49-50页 |
4.5 恢复绝对尺度 | 第50页 |
4.6 标定实验 | 第50-53页 |
4.6.1 光笔标定实验 | 第51-52页 |
4.6.2 光笔测头标定实验 | 第52-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原型系统构建及综合测量实验 | 第54-63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系统硬件组成 | 第54-57页 |
5.2.1 靶点亮度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 第55-56页 |
5.2.2 靶点封装设计 | 第56-57页 |
5.3 软件系统 | 第57-59页 |
5.3.1 软件界面 | 第57-58页 |
5.3.2 软件功能 | 第58-59页 |
5.4 综合测量实验 | 第59-62页 |
5.4.1 重复测量精度实验 | 第60-61页 |
5.4.2 标准件测量实验 | 第61页 |
5.4.3 与商用系统对比实验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