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移动性管理概述 | 第13-14页 |
1.3 移动性管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论文的创新工作 | 第16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LTE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LTE异构网络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异构网络的小区类型 | 第18-19页 |
2.2.2 异构网络的组网场景 | 第19-20页 |
2.3 异构网络中的切换技术 | 第20-27页 |
2.3.1 切换的概念 | 第20页 |
2.3.2 切换的过程 | 第20-21页 |
2.3.3 切换的触发事件--A3事件 | 第21-23页 |
2.3.4 异常切换场景 | 第23-25页 |
2.3.5 切换算法实例 | 第25-27页 |
2.4 异构网络中的负载均衡技术 | 第27-30页 |
2.4.1 负载均衡概述 | 第27-28页 |
2.4.2 负载均衡算法 | 第28-30页 |
2.5 异构网络中切换自优化技术 | 第30-31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LTE异构网络切换算法理论分析 | 第32-46页 |
3.1 切换算法理论模型 | 第32-37页 |
3.1.1 场景模型 | 第32页 |
3.1.2 用户移动模型 | 第32-33页 |
3.1.3 吞吐量模型 | 第33-36页 |
3.1.4 切换失败概率模型 | 第36-37页 |
3.2 负载均衡模型 | 第37-38页 |
3.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切换算法建模 | 第38-42页 |
3.3.1 算法背景 | 第38-39页 |
3.3.2 场景模型 | 第39-40页 |
3.3.3 效益函数模型 | 第40-41页 |
3.3.4 非合作博弈模型 | 第41-42页 |
3.4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切换算法分析 | 第42-44页 |
3.4.1 收敛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2 最优策略求解 | 第43-44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自适应双门限负载均衡算法 | 第46-58页 |
4.1 算法提出 | 第46-47页 |
4.2 算法设计 | 第47-50页 |
4.2.1 算法基本思想 | 第47-48页 |
4.2.2 算法实现目标 | 第48-49页 |
4.2.3 算法决策因子 | 第49页 |
4.2.4 算法性能指标 | 第49-50页 |
4.3 算法实现 | 第50-56页 |
4.3.1 切换参数统计 | 第51页 |
4.3.2 切换判决 | 第51-53页 |
4.3.3 切换执行 | 第53-54页 |
4.3.4 切换门限自优化 | 第54-56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算法仿真及验证 | 第58-70页 |
5.1 仿真平台 | 第58-60页 |
5.1.1 小区模型 | 第58-59页 |
5.1.2 用户移动模型 | 第59页 |
5.1.3 信道模型 | 第59-60页 |
5.2 仿真参数 | 第60-61页 |
5.3 仿真结果 | 第61-69页 |
5.3.1 自适应双门限负载均衡算法性能分析 | 第62-65页 |
5.3.2 自适应双门限负载均衡算法VS A3事件 | 第65-69页 |
5.3.3 仿真结果总结 | 第69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著论文和专利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