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对茭白田氮素流失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1.1 上海地区茭白种植现状 | 第14-15页 |
1.1.2 茭白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2 农田氮肥施用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化学氮肥的施用 | 第15-17页 |
1.2.2 有机氮肥的施用 | 第17-18页 |
1.3 农田氮素流失途径及危害 | 第18-22页 |
1.3.1 农田氮素流失的途径 | 第18-20页 |
1.3.2 农田氮素流失的危害 | 第20-22页 |
1.4 农田氮素流失规律研究 | 第22-27页 |
1.4.1 氮素流失模型研究 | 第22-25页 |
1.4.2 肥料中氮素利用率及去向研究 | 第25-27页 |
1.5 农田氮素流失控制技术研究 | 第27-29页 |
1.5 1 氮素污染源控制 | 第27-28页 |
1.5 2 氮素流失途径控制 | 第28-29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9-3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茭白田氮素径流流失研究 | 第31-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5-51页 |
2.2.1 茭白田坑面水氮素动态变化 | 第35-46页 |
2.2.2 茭白田坑面水硝态氮变化模型 | 第46-49页 |
2.2.3 茭白田氮素的径流流失 | 第49-51页 |
2.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茭白田氮素渗漏流失研究 | 第53-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54页 |
3.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3.2.1 茭白田剖面水氮素变化研究 | 第54-56页 |
3.2.2 茭白田渗漏水氮素变化研究 | 第56-64页 |
3.2.3 茭白田硝态氮渗漏流失变化模型 | 第64-66页 |
3.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茭白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68-7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8-69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4.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4.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 | 第70-73页 |
4.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化学性质变化情况 | 第73-77页 |
4.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茭白田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第79-8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79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9-80页 |
5.1.3 测定方法 | 第80页 |
5.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5.2.1 不同施肥处理茭白产质分析 | 第80-83页 |
5.2.2 不同施肥处理茭白田氮素去向分析 | 第83-86页 |
5.2.3 不同施肥处理茭白田经济效益分析 | 第86-87页 |
5.3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结论 | 第88-91页 |
6.1.1 茭白田径流流失规律 | 第88-89页 |
6.1.2 茭白田渗漏流失规律 | 第89页 |
6.1.3 茭白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89-90页 |
6.1.4 茭白产量及品质 | 第90页 |
6.1.5 茭白田氮素去向及经济效益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