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

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

论文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绪论第18-28页
    一、智性贡献之布斯第18-22页
    二、《小说修辞学》的“真理和力量”第22-24页
    三、本文研究的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4-28页
第1章 隐含作者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文献综述第28-40页
    1.1 隐含作者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第28-31页
        1.1.1 走向和解的智性选择第28-30页
        1.1.2 隐含作者概念的阐述第30-31页
    1.2 隐含作者研究文献综述第31-4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第31-3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第33-38页
        1.2.3 存在的的问题第38-40页
第2章 隐含作者概念寻源第40-52页
    2.1 古希腊修辞之光的照耀第40-43页
        2.1.1 秉承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第40-41页
        2.1.2 亚氏修辞伦理观对布斯的影响第41-42页
        2.1.3 布斯对古希腊思辩性修辞术的继承第42-43页
    2.2 巴赫金与布斯理论的相互印证第43-52页
        2.2.1 巴赫金对布斯影响的可能性第43-44页
        2.2.2 巴赫金与复调小说理论第44-47页
        2.2.3 “人身上的人”与隐含作者概念存在哪些异同?第47-52页
第3章 接受视野中的隐含作者第52-64页
    3.1 接受美学与隐含作者第52-56页
        3.1.1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发轫第52-53页
        3.1.2 隐含作者与阅读活动第53-56页
    3.2 隐含作者的潜在势能与召唤性第56-64页
        3.2.1 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蕴中显现的隐含作者第56-58页
        3.2.2 隐含作者的文本张力第58-60页
        3.2.3 隐含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性第60-64页
第4章 第三空间的隐含作者第64-78页
    4.1 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与索亚的第三空间第64-68页
        4.1.1 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第64-66页
        4.1.2 索亚的第三空间第66-68页
    4.2 “他者化——第三化”与隐含作者第68-73页
        4.2.1 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的启示第68-70页
        4.2.2 《阿莱夫》隐喻性的启迪第70-73页
    4.3 隐含作者的时空之网第73-78页
        4.3.1 隐含作者与文本中各类角色的时空距离第74-75页
        4.3.2 隐含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张力第75-78页
第5章 隐含作者历史之维的叙事文本第78-88页
    5.1 隐含作者与红色经典叙事第78-83页
        5.1.1 战争题材的叙事第80-82页
        5.1.2 《林海雪原》成功重要因素第82-83页
    5.2 奇遇与突围中的隐含作者第83-88页
        5.2.1 创作题材上的突破第84页
        5.2.2 创作方法上的突破第84-85页
        5.2.3 穿越政治的阴霾第85-88页
第6章 隐含作者社会之维的文本创作第88-98页
    6.1 隐含作者的社会之维第88-94页
        6.1.1 历史语境中对普通人存在的关怀第88-89页
        6.1.2 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第89-90页
        6.1.3 关于人类之爱的哲理追思第90-94页
    6.2 心理空间透视中的隐含作者第94-98页
        6.2.1 人物心态的展示与探究第94-96页
        6.2.2 时空场景叙写中的隐含作者第96-98页
第7章 隐含作者文化之维的叙写文本第98-118页
    7.1 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第98-106页
        7.1.1 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审美意象第99-100页
        7.1.2 共有的文化反思,相异的人文性格第100-103页
        7.1.3 共同的历史叙事,多元的文本建构第103-106页
    7.2 边缘文化的诉求第106-110页
        7.2.1 差异的书写中的隐含作者第107-108页
        7.2.2 隐含作者在历史叙事中第108-110页
    7.3 当下叙事中的隐含作者第110-118页
        7.3.1 直面现实的叙写第110-112页
        7.3.2 人性之美的叙写第112-113页
        7.3.3 多元叙事的呈现第113-118页
结语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32-134页
后记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移民政策研究
下一篇:表达C亚型禽偏肺病毒糖蛋白和融合蛋白的重组新城疫病毒二价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