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 芋螺生物学 | 第10-12页 |
2 芋螺毒素研究概述 | 第12-23页 |
2.1 芋螺毒素的分类与命名 | 第13-15页 |
2.2 芋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 | 第15-16页 |
2.3 芋螺毒素的翻译后修饰 | 第16页 |
2.4 芋螺毒素的药理学 | 第16-20页 |
2.5 芋螺毒素的获取途径 | 第20-22页 |
2.6 芋螺毒素氧化折叠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 第22-23页 |
2.7 芋螺毒素的研究前景 | 第23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部分 海南产桶形芋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7-35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1.2 试剂和缓冲液 | 第27页 |
1.3 分子生物学和纯化试剂 | 第27-28页 |
1.4 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1 桶形芋螺毒液蛋白的提取 | 第28页 |
2.2 毒液蛋白的凝胶过滤层析 | 第28页 |
2.3 毒液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 | 第28-29页 |
2.4 MALDI-TOF质谱鉴定 | 第29页 |
2.5 PDI酶活性鉴定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3.1 桶形芋螺毒液总蛋白的提取 | 第29-30页 |
3.2 毒液蛋白的凝胶过滤层析 | 第30-31页 |
3.3 毒液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 | 第31页 |
3.4 纯化桶形芋螺PDI酶的MALDI-TOF质谱鉴定 | 第31页 |
3.5 PDI酶活性鉴定 | 第31-35页 |
第三部分 PDI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与诱导表达 | 第35-52页 |
1 材料 | 第35-38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5页 |
1.2 设计的PDI引物序列 | 第35页 |
1.3 工具酶及试剂 | 第35页 |
1.4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35-37页 |
1.5 试剂溶液和缓冲液 | 第37页 |
1.6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 方法 | 第38-46页 |
2.1 PDI基因的PCR扩增 | 第38页 |
2.2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8-39页 |
2.3 PDI目的基因片段的琼脂糖电泳回收 | 第39页 |
2.4 连接T载体反应 | 第39页 |
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9-40页 |
2.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菌转化效率检测 | 第40页 |
2.7 转化大肠杆菌及蓝白斑筛选 | 第40-41页 |
2.8 PCR检测T载-PDI基因重组子 | 第41页 |
2.9 提取质粒载体DNA(试剂盒法) | 第41页 |
2.10 T载-PDI基因重组子测序 | 第41页 |
2.11 PDI基因亚克隆 | 第41-43页 |
2.12 PDI亚克隆重组子双酶切 | 第43页 |
2.13 表达载体质粒准备 | 第43页 |
2.14 连接转化 | 第43-44页 |
2.15 表达载体重组子的鉴定和筛选 | 第44页 |
2.16 表达载体重组子测序 | 第44-45页 |
2.17 重组子的转化和诱导表达(小量诱导表达) | 第45页 |
2.18 蛋白质SDS-PAGE电泳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3.1 PDI基因克隆 | 第46-47页 |
3.2 PDI基因测序结果 | 第47-49页 |
3.3 PDI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3.4 PDI的诱导表达 | 第50-52页 |
第四部分 芋螺毒素MA6A和MA6B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 第52-64页 |
1 材料 | 第52-54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52页 |
1.2 设计成熟肽序列 | 第52页 |
1.3 工具酶及试剂 | 第52页 |
1.4 抗生素与培养基 | 第52页 |
1.5 缓冲液以及试剂液 | 第52-53页 |
1.6 仪器和设备 | 第53-54页 |
2 方法 | 第54-59页 |
2.1 Ma6A和Ma6B成熟肽单链的退火 | 第54页 |
2.2 pET22(b)+质粒酶切 | 第54-55页 |
2.3 连接转化 | 第55-56页 |
2.4 重组子的鉴定筛选 | 第56页 |
2.5 表达载体重组子测序 | 第56-57页 |
2.6 重组子的转化和诱导表达(小量诱导表达) | 第57页 |
2.7 重组子的大量诱导表达 | 第57-58页 |
2.8 蛋白质SDS-PAGE电泳 | 第58页 |
2.9 蛋白质的亲和层析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3.1 Ma6A和Ma6B成熟肽单链的退火 | 第59页 |
3.2 pET22(b)+质粒酶切 | 第59-60页 |
3.3 连接转化与菌液PCR鉴定 | 第60-61页 |
3.4 Ma6A和Ma6B的诱导表达 | 第61-63页 |
3.5 蛋白质的亲和层析 | 第63-64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64-65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