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钢框架内填钢板深梁体系 | 第13-15页 |
1.3.1 钢框架内填钢板深梁体系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1.3.2 钢框架内填钢板深梁体系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1.3.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试验简介 | 第15-27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15-18页 |
2.2.1 钢板深梁设计 | 第15-17页 |
2.2.2 钢框架内填钢板深梁结构设计 | 第17-18页 |
2.3 加载装置、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18-22页 |
2.3.1 加载装置 | 第18-19页 |
2.3.2 加载方案 | 第19-20页 |
2.3.3 测点布置 | 第20-22页 |
2.4 材性试验 | 第22-23页 |
2.5 试验现象及破坏过程 | 第23-27页 |
2.5.2 试件 SDBF-A 试验现象及破坏过程 | 第23-25页 |
2.5.3 试件 SDBF-B 试验现象及破坏过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协同分析 | 第27-36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钢板深梁与钢框架协同分析计算 | 第27-31页 |
3.2.1 钢板深梁的抗弯刚度 | 第27-28页 |
3.2.2 纯钢框架的侧向刚度计算 | 第28-29页 |
3.2.3 协同分析计算 | 第29-31页 |
3.3 弹性阶段试验验证 | 第31-36页 |
3.3.1 SDBF-A 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2-34页 |
3.3.2 SDBF-B 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验证 | 第36-46页 |
4.1 非线性理论 | 第36-39页 |
4.1.1 几何非线性 | 第36-37页 |
4.1.2 材料非线性 | 第37-39页 |
4.2 有限元分析 | 第39-43页 |
4.2.1 模型材料所用单元 | 第39-40页 |
4.2.2 连接的处理 | 第40-41页 |
4.2.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1-43页 |
4.3 分析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43-45页 |
4.4 协同分析的比较 | 第45-46页 |
4.4.1 SDBF-A 力的分配关系 | 第45页 |
4.4.2 SDBF-B 力的分配关系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6-59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结构地震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Pushover 分析) | 第46-52页 |
5.2.1 Pushover 的研究概况 | 第46-47页 |
5.2.2 静力弹塑性分析内容 | 第47页 |
5.2.3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5.2.4 Pushover 的加载模式 | 第49-51页 |
5.2.5 Pushover 实施步骤 | 第51-52页 |
5.3 算例 | 第52-59页 |
5.3.1 模型选取 | 第52-53页 |
5.3.2 构件设计 | 第53页 |
5.3.3 Pushover 分析 | 第53-55页 |
5.3.4 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曲线 | 第55页 |
5.3.5 对应性能控制点出现前后结构出现塑性铰的分析 | 第55-57页 |
5.3.6 对应性能控制点层间位移角曲线 | 第57-58页 |
5.3.7 对应性能控制点层间位移曲线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