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基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4-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4-17页
图目录第17-18页
表目录第18-1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9-3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30页
        一、 当前中国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19-21页
        二、 城镇化最具特征、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第21-24页
        三、 传统竞争范式下“无城市的世界”:一般均衡理论在空间上的尴尬第24-30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0-36页
        一、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30-34页
        二、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三节 拟创新及不足之处第36-39页
        一、 论文力图的创新之处第36-37页
        二、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的展望第37-39页
第二章 “空间集聚”视角下城镇形成与发展思想的演进第39-83页
    第一节 经济学中“从集聚视角认识城镇发展”的思想起源第39-50页
        一、 古希腊学者:“多样化偏好”引导下的城镇形成及集聚经济第39-42页
        二、 坎梯隆:“运输成本”指向下的城镇及城镇经济运行第42-44页
        三、 斯密:关于“城镇、集聚的经济和福利效应”松散而全面的思路第44-50页
    第二节 新古典“无空间维度”的框架下“集聚、城镇”问题研究的局限第50-60页
        一、 李嘉图的理论体系对城镇空间因素的“冷藏”第51-53页
        二、 马歇尔“剪刀模型”及其影响下盎格鲁—撒克逊的“无城镇空间”偏向第53-56页
        三、 “马歇尔冲突”以及作为“黑箱”的马歇尔“外部经济”第56-60页
    第三节 杜能及其追随者的理论贡献与“产业及城镇区位”研究的推进第60-79页
        一、 缘起:延续“新古典”研究技术的区位理论第60-77页
        二、 两个尝试:区域经济学和新城市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第77-79页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创新与“集聚与城镇发展”研究的新契机第79-81页
    第五节 小结:集聚、城镇形成发展的思想脉络与本文的理论基础第81-83页
第三章 基于空间集聚视角的城镇形成与发展的两阶段模型第83-134页
    第一节 若干铺垫:“冰山”运输成本及基于空间视角的“D-S 模型”第84-94页
        一、 运输成本与“冰山理论”处理技巧第84-89页
        二、 基于空间视角的“D-S 模型”第89-94页
    第二节 内生多样化偏好、集聚外部经济与城镇形成发展的两阶段模型第94-118页
        一、 第一阶段:内生多样化偏好、收益递增与城镇形成第95-113页
        二、 第二阶段:外部性、集聚经济与城镇发展的正反馈效应第113-118页
    第三节 两阶段城镇发展模型的延伸:模型拓展及其运行的条件分析第118-128页
        一、 非均质空间下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以港口城镇为例第119-122页
        二、 非均质空间下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历史和偶然的视角第122-124页
        三、 政府出现对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的挑战:均质和非均质的世界第124-128页
    第四节 小结:基于空间集聚的城镇形成发展的一般机制第128-129页
    第五节 附录第129-134页
第四章 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第134-172页
    第一节 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与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的耦合第134-153页
        一、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外致型、适应型产业空间集聚第135-136页
        二、 建国初期外致型产业空间集聚与中国城镇化“两阶段”的扭曲和偏离第136-147页
        三、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型产业空间集聚与中国城镇化“两阶段”的回归第147-153页
    第二节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向“两阶段”回归进程中的障碍分析第153-159页
    第三节 “两阶段”模型的深入:多样化、专业化与中国城镇化的实际第159-171页
        一、 产业空间集聚的形式:专业化与多样化第160-163页
        二、 专业化指数与多样化指数的衡量与中国城镇集聚的实际第163-167页
        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集聚经济的形成与专业化和多样化第167-171页
    第四节 小结:引导中国的城镇化真正回归“两阶段”的发展轨道第171-172页
第五章 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中的福利问题与中国的城乡差距第172-209页
    第一节 福利效应视角下的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第172-183页
        一、 空间失衡的真实世界:简要的历史回顾第173-177页
        二、 空间集聚的力量:总体福利的增进与相对福利的损失第177-183页
        三、 “城乡空间差距”是空间失衡在国家层面最具特征的表现形式第183页
    第二节 空间失衡的发展及其未来:城乡空间联系及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83-193页
        一、 “合”:早期的“城乡一体化”思想第184-186页
        二、 “分”:“城市偏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86-191页
        三、 “合”:对“城市偏向”的反思和城乡关系重构的探索第191-193页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城乡空间差距问题第193-206页
        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及城乡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第194-200页
        二、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空间差距分析:双重福利损失第200-206页
    第四节 小结:在引导城镇化向“两阶段”回归的过程中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第206-20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二元城镇化发展道路第209-225页
    第一节 基于两阶段城镇形成发展模型的城镇化发展:集聚与失衡第209-211页
    第二节 二元城镇化发展道路:探索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集聚与平衡的双赢第211-225页
        一、 “二元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中国产业扩散(转移)与集聚的空间趋势第213-217页
        二、 “二元城镇化”的具体政策含义第217-22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5-235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35-236页
后记:且行且珍惜第236-239页
附件第239-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康区政治权力体系演变研究
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