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梨论文

中国梨果实挥发性物质鉴定及酯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致谢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第11-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4页
    1.1 梨果实香气物质与特征香气成分第16-20页
    1.2. 挥发性物质分析方法第20-22页
        1.2.1 固相微萃取法技术第20-21页
        1.2.2 电子鼻第21-22页
    1.3. 果实香气的生物合成第22-26页
        1.3.1 脂肪酸代谢途径第23-24页
        1.3.2 氨基酸代谢途径第24-25页
        1.3.3 萜类途径第25-26页
        1.3.4 其他生物合成途径第26页
    1.4 香气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酶研究第26-30页
        1.4.1 脂氧合酶第26-28页
        1.4.2 醇酰基转移酶第28-29页
        1.4.3 乙醇脱氢酶第29-30页
        1.4.4 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第30页
    1.5 影响果实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因子第30-32页
        1.5.1 种类和品种第30-31页
        1.5.2 成熟度第31-32页
        1.5.3 栽培条件和采后处理第32页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SPME/GC/MS技术条件的优化第34-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2.1.1 试验材料第34页
        2.1.2 试验仪器第34-35页
        2.1.3 SPME萃取效果的单因素实验第35页
        2.1.4 气相色谱及质谱条件第35-3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2.2.1 萃取纤维头的选择第36-37页
        2.2.2 最佳萃取样品量的选择第37-38页
        2.2.3 最优萃取温度的选择第38-39页
        2.2.4 最优萃取时间的选择第39-40页
    2.3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梨品种进行区分的初步研究第42-4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1.1 试验材料第42-43页
        3.1.2 试验方法第4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3.2.1 传感器对梨挥发性物质反应值差异分析第43-45页
        3.2.2 梨品种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第45-46页
        3.2.3 梨品种挥发性成分的判别因子分析(DFA)第46-47页
    3.3 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梨不同系统品种果实挥发性成分鉴定第49-7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4.1.1 试验材料第50-52页
        4.1.2 不同梨品种果实果肉挥发性物质的测定第52页
        4.1.3 挥发性组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52页
        4.1.4 统计分析第52-5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3-68页
        4.2.1 不同品种梨果实挥发性物质组成分析第53-60页
        4.2.2 不同品种梨果实中不同类型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第60-63页
        4.2.3 各品种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及特征香气成分分析第63-67页
        4.2.4 基于特征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第67-68页
    4.3 讨论第68-70页
第五章 两个秋子梨品种果实后熟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分析第70-7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5.1.1 试验材料第70页
        5.1.2 方法第70-71页
            5.1.2.1 果实硬度测定第70-71页
            5.1.2.2 果实乙烯释放量测定第71页
            5.1.2.3 挥发性组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7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1-76页
        5.2.1 果实后熟过程中硬度及乙烯释放量变化第71-72页
        5.2.2 秋子梨果实后熟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第72-75页
        5.2.3 秋子梨品种果实后熟过程中特征香气成分的变化第75-76页
    5.3 讨论第76-78页
第六章 ‘苹香梨’果实后熟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分析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第78-9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8-82页
        6.1.1 试验材料第78-79页
        6.1.2 方法第79-82页
            6.1.2.1 果实硬度测定第79页
            6.1.2.2 果实乙烯释放量测定第79页
            6.1.2.3 挥发性组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79页
            6.1.2.4 无损伤电子鼻检测第79页
            6.1.2.5 ‘苹香梨’果实果肉总RNA的提取第79-80页
            6.1.2.6 DNase Ⅰ处理第80页
            6.1.2.7 逆转录第80页
            6.1.2.8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80-82页
            6.1.2.9 统计分析第8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2-90页
        6.2.1 果实后熟过程中硬度及乙烯释放量变化第82-83页
        6.2.2 果实挥发性组分的变化第83-84页
        6.2.3 ‘苹香梨’后熟过程中特征香气成分的变化第84-85页
        6.2.4 ‘苹香梨’后熟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无损伤电子鼻检测第85-87页
        6.2.5 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苹香梨’后熟过程中的表达第87-89页
        6.2.6 酯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苹香梨’后熟过程中的表达第89-90页
    6.3 讨论第90-94页
第七章 1-甲基环丙烯对‘软儿梨’果实香气及酯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第94-109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4-96页
        7.1.1 试验材料与处理第94-95页
        7.1.2 方法第95-96页
            7.1.2.1 果实硬度测定第95页
            7.1.2.2 果实乙烯释放量测定第95页
            7.1.2.3 果肉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定性与定量第95页
            7.1.2.4 ‘软儿梨’果实果肉总RNA的提取第95页
            7.1.2.5 DNaseⅠ处理第95页
            7.1.2.6 逆转录第95页
            7.1.2.7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95-96页
            7.1.2.8 统计分析第96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96-106页
        7.2.1 ‘软儿梨’果实后熟过程中硬度、色泽及乙烯释放量变化第96-97页
        7.2.2 果实挥发性组分的变化第97-103页
        7.2.3 1-MCP处理对‘软儿梨’果实酯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03-106页
    7.3 讨论第106-109页
第八章 小结与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抑黄曲霉毒素的Hitwh-B05菌株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下一篇:锻造操作机主运动机构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