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与出路 | 第16-24页 |
2.1 农村公路道路交通特征 | 第16-17页 |
2.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 第17-20页 |
2.3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特征 | 第20-21页 |
2.4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发展趋势与出路 | 第21-23页 |
2.4.1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2.4.2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出路 | 第22-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应用技术 | 第24-35页 |
3.1 农村公路防护设施应用技术 | 第24-27页 |
3.1.1 防护设施的设置原则及常见类型 | 第24-25页 |
3.1.2 常见的防护设施应用技术 | 第25-27页 |
3.2 农村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应用技术 | 第27-31页 |
3.2.1 交通标志应用技术 | 第27-29页 |
3.2.2 交通标线应用技术 | 第29-31页 |
3.3 其他安保应用技术 | 第31-33页 |
3.3.1 视线诱导设施选用 | 第31页 |
3.3.2 错车道设置技术 | 第31-32页 |
3.3.3 路侧宽容处置技术 | 第32-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全管理技术 | 第35-45页 |
4.1 农村公路交通参与者安全管理技术 | 第35-37页 |
4.1.1 交通参与者安全管理困难分析 | 第35页 |
4.1.2 交通参与者安全管理技术 | 第35-37页 |
4.2 农村公路道路安全管理技术 | 第37-39页 |
4.2.1 农村公路道路安全管理困难分析 | 第37-38页 |
4.2.2 道路安全管理技术 | 第38-39页 |
4.3 农村公路车辆安全管理技术 | 第39-44页 |
4.3.1 农村公路车辆安全管理困难分析 | 第39页 |
4.3.2 车辆管理技术 | 第39-40页 |
4.3.3 运营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技术 | 第40-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典型危险路段安保技术 | 第45-53页 |
5.1 农村公路典型危险路段分类 | 第45页 |
5.2 农村公路典型危险路段道路交通特征 | 第45-47页 |
5.3 农村公路典型危险路段安保技术 | 第47-52页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技术评价 | 第53-79页 |
6.1 农村公路安保技术核查 | 第53-62页 |
6.1.1 安保技术核查项目 | 第53-56页 |
6.1.2 安保技术核查清单 | 第56-62页 |
6.2 农村公路安保技术评价 | 第62-67页 |
6.2.1 农村公路安保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2-63页 |
6.2.2 农村公路安保技术评价指标标定 | 第63-67页 |
6.2.3 农村公路安保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 第67页 |
6.3 农村公路安保方案选择评价 | 第67-73页 |
6.3.1 安保方案选择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第68页 |
6.3.2 安保方案选择评价算法 | 第68-72页 |
6.3.3 安保方案选择模型适用性优化 | 第72-73页 |
6.4 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方案选择评价实例分析 | 第73-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7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