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 | 第8页 |
1.1.2 “两江新区”的设立以及建设“重庆 1 小时经济圈”战略的提出给铜梁龙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 第8-9页 |
1.1.3 悠久的铜梁龙文化历史 | 第9-10页 |
1.2 研究依据 | 第10-11页 |
1.2.1 铜梁龙舞是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 第10页 |
1.2.2 铜梁龙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10页 |
1.2.3 铜梁龙文化是多民族龙文化融合的产物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2.1 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价值研究 | 第14-15页 |
2.1.1 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研究 | 第14页 |
2.1.2 铜梁龙舞的社会特性研究 | 第14页 |
2.1.3 铜梁龙舞的特色价值与精神研究 | 第14-15页 |
2.2 铜梁龙舞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研究 | 第15页 |
2.3 铜梁龙舞的现代传承和保护策略研究 | 第15-18页 |
2.3.1 铜梁龙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2.3.2 铜梁龙舞的传承模式研究 | 第16页 |
2.3.3 铜梁龙舞的传承工艺研究 | 第16-17页 |
2.3.4 铜梁龙舞文化的现代传承和保护策略研究 | 第17-18页 |
2.4 铜梁龙舞的问题及反思研究 | 第18-19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68页 |
3.1 龙形态的演变 | 第19-37页 |
3.1.1 龙形态的共性演变时期 | 第19-25页 |
3.1.2 龙形态的个性演变时期 | 第25-28页 |
3.1.3 铜梁龙舞探源 | 第28-32页 |
3.1.4 近现代铜梁龙舞的兴起 | 第32-37页 |
3.2 铜梁龙舞的特征种类及动作组合构成 | 第37-52页 |
3.2.1 铜梁龙舞的基本特征 | 第37-39页 |
3.2.2 铜梁龙舞的种类 | 第39-45页 |
3.2.3 铜梁竞技龙舞的道具和场地规格 | 第45-47页 |
3.2.4 铜梁竞技龙舞的基本动作组合 | 第47-52页 |
3.3 铜梁龙舞的传承及发展现状 | 第52-68页 |
3.3.1 政府大力扶持铜梁龙舞的传承 | 第52-54页 |
3.3.2 竞技龙舞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传承现状 | 第54-64页 |
3.3.3 民间组织向产业化转型的传承现状 | 第64-68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4页 |
4.1 结论 | 第68-71页 |
4.1.1 铜梁竞技龙舞在国内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 | 第68-69页 |
4.1.2 铜梁龙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理想 | 第69页 |
4.1.3 对铜梁龙舞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 | 第69页 |
4.1.4 铜梁龙舞的现代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 第69-70页 |
4.1.5 铜梁龙文化的研究力量薄弱 | 第70-71页 |
4.2 建议 | 第71-74页 |
4.2.1 加快铜梁龙舞在民间的普及和开展 | 第71页 |
4.2.2 大力宣传铜梁龙舞 | 第71页 |
4.2.3 整合和规范铜梁龙文化市场 | 第71-72页 |
4.2.4 深入完善铜梁龙舞传承人保障制度 | 第72页 |
4.2.5 加强对铜梁龙舞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 | 第72-73页 |
4.2.6 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推进铜梁龙舞在学校的普及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