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应用化学论文

稠油性质与乳状液增黏倍数的关联及乳化降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稠油的概况第10-11页
        1.1.1 稠油的概念第10页
        1.1.2 稠油的性质特点第10-11页
    1.2 W/O 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第11-14页
        1.2.1 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的物理参数第11-12页
        1.2.2 稠油组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2-13页
        1.2.3 稠油性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3-14页
    1.3 稠油组成对其黏度的影响第14-15页
        1.3.1 胶质、沥青质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第14页
        1.3.2 过渡金属元素对稠油黏度的贡献第14-15页
        1.3.3 灰关联熵分析法第15页
    1.4 稠油乳状液的化学降黏方法第15-16页
        1.4.1 乳化降黏剂的分组第15页
        1.4.2 影响乳化降黏效果的因素第15-16页
    1.5 稠油乳化降黏机理研究第16-17页
    1.6 论文的目的第17页
    1.7 论文的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9-23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药品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3页
        2.2.1 净化油的制备方法第20页
        2.2.2 油样中含水率的测定第20-21页
        2.2.3 油样中泥沙含量的测定第21页
        2.2.4 油水乳状液静态稳定性测定第21页
        2.2.5 油样中极性四组分测定方法第21-22页
        2.2.6 界面张力测定方法第22页
        2.2.7 油滴 Zeta 电位测定方法第22页
        2.2.8 油样酸值的测定方法第22页
        2.2.9 偶极矩的测定方法第22页
        2.2.10 有机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2页
        2.2.11 过渡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2页
        2.2.12 分子量的测定第22页
        2.2.13 灰关联熵分析法第22-23页
第三章 稠油组成性质与其乳状液增黏倍数的关联研究第23-50页
    3.1 稠油样品基本性质分析第23-25页
    3.2 稠油样品乳状液增黏倍数及其稳定性的测定及关联研究第25-29页
        3.2.1 第一组稠油 5:5 乳状液性质第26-27页
        3.2.2 第二组稠油 5:5 乳状液性质第27-29页
    3.3 稠油样品界面性质、酸值与乳状液稳定性及增黏倍数关联研究第29-32页
        3.3.1 第一组稠油界面性质与酸值研究第29-30页
        3.3.2 第二组稠油界面性质与酸值研究第30-32页
    3.4 乳状液微观状态与其稳定性及增黏倍数的关联研究第32-40页
        3.4.1 不同油样乳状液放大 100 倍的微观图像第32-36页
        3.4.2 不同油样乳状液放大 400 倍的微观图像第36-39页
        3.4.3 不同油样乳状液液滴大小与 SV 值及增黏倍数的关联第39-40页
    3.5 稠油组成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0-49页
        3.5.1 代表性油样极性四组分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0-41页
        3.5.2 代表性油样有机元素含量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1-43页
        3.5.3 代表性油样过渡金属含量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3-44页
        3.5.4 代表性油样极性组分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4-46页
        3.5.5 代表性油样组成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第46-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稠油样品乳化降黏及机理研究第50-65页
    4.1 乳化降黏剂的筛选第50-51页
    4.2 乳化降黏条件的优化第51-55页
        4.2.1 OP-10 的加剂量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第52-53页
        4.2.2 乳状液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4.2.3 乳化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4.3 OP-10 对单 56-4X4 的降黏机理研究第55-60页
        4.3.1 稠油乳状液降黏前后微观形态分析第55-56页
        4.3.2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红外光谱分析第56-58页
        4.3.3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分子量及偶极矩分析第58-59页
        4.3.4 蜡加降黏剂 OP-10 前后形态变化第59-60页
        4.3.5 降黏前后沥青质的 SEM 分析第60页
    4.4 OP-10 对 GD2-25P530 的无降黏效果原因分析第60-64页
        4.4.1 稠油乳状液降黏前后微观结构分析第60-61页
        4.4.2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红外光谱分析第61-63页
        4.4.3 加降黏剂 OP-10 前后蜡晶形态变化第63页
        4.4.4 降黏前后沥青质的 SEM 分析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井下液压往复执行机构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下一篇:河口三矿集输设备H2S腐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