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2.1 中心城市建设 | 第10-12页 |
1.2.2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武汉与五大中心城市比较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4-15页 |
1.2.4 国家中心城市 | 第15-17页 |
1.2.5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篇章结构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1 国家城市体系 | 第21页 |
2.2 世界(全球)城市体系 | 第21-22页 |
2.3 全球“流动空间”假说 | 第22-23页 |
2.4 全球化城市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国家中心城市及武汉发展概述 | 第25-31页 |
3.1 国外主要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2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简析 | 第26-27页 |
3.3 武汉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4 国内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情况和武汉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对武汉的启示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武汉与五大中心城市比较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40页 |
4.1 比较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4.1.1 比较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1页 |
4.1.2 比较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4.2 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32-37页 |
4.2.1 区域引领功能 | 第33-34页 |
4.2.2 协调辐射功能 | 第34-35页 |
4.2.3 城市服务功能 | 第35-37页 |
4.2.4 信息枢纽功能 | 第37页 |
4.3 最终的指标体系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比较研究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 | 第40-57页 |
5.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0-43页 |
5.1.1 基于熵值法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评价方法和模型 | 第40-41页 |
5.1.2 基于专家赋权法的国家中心城市权重打分表和结果 | 第41-43页 |
5.2 国家中心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第43-57页 |
5.2.1 建立原始数据库 | 第43-47页 |
5.2.2 中心城市的熵值法评价过程 | 第47-53页 |
5.2.3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53-57页 |
第六章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 | 第57-71页 |
6.1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Strength) | 第57-64页 |
6.2 劣势条件(Weakness) | 第64-67页 |
6.3 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第67-69页 |
6.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 第69-71页 |
第七章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构想和对策思路 | 第71-81页 |
7.1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构想 | 第71-73页 |
7.2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思路 | 第73-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感谢信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