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1.2 投融资体制的概念及特点 | 第21-22页 |
2.2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区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性的转换 | 第23页 |
2.3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方式 | 第23-26页 |
2.3.1 政府财政投入 | 第23-24页 |
2.3.2 银行信贷 | 第24页 |
2.3.3 债券融资 | 第24页 |
2.3.4 特许经营权 | 第24-25页 |
2.3.5 资产证券化 | 第25页 |
2.3.6 产业投资基金 | 第25-26页 |
第3章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 | 第26-33页 |
3.1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2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3.3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3.1 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 第28-30页 |
3.3.2 当前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33-42页 |
4.1 国外投融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33-36页 |
4.1.1 英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情况 | 第33页 |
4.1.2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情况 | 第33-34页 |
4.1.3 法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情况 | 第34-35页 |
4.1.4 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情况 | 第35页 |
4.1.5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启示 | 第35-36页 |
4.2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36-41页 |
4.2.1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实践 | 第36-37页 |
4.2.2 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实践 | 第37-38页 |
4.2.3 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实践 | 第38-39页 |
4.2.4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实践 | 第39-40页 |
4.2.5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启示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 第42-48页 |
5.1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42-43页 |
5.1.1 明晰投融资责任主体 | 第42页 |
5.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 第42页 |
5.1.3 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评价制度 | 第42-43页 |
5.1.4 引入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43页 |
5.1.5 建立建设投资资金的退出机制 | 第43页 |
5.2 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对策 | 第43-48页 |
5.2.1 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管理体制 | 第43-45页 |
5.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5.2.3 完善鼓励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促进机制 | 第46-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