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叙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32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初任教师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 教师流动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5-26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1. 初任教师 | 第26-27页 |
2. 教师流动 | 第27-28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六) 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施 | 第29-32页 |
1. 合作教师的选择与确定 | 第29-30页 |
2. 深入实践,收集资料 | 第30页 |
3. 资料的整理分析 | 第30-32页 |
一、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故事 | 第32-70页 |
(一) 考试入编 | 第33-35页 |
(二) 进入学校 | 第35-54页 |
1. 初到印象 | 第35-36页 |
2. 工作开展 | 第36-40页 |
3. 学校培青 | 第40-46页 |
4. 生活境况 | 第46-52页 |
5. 温馨瞬间 | 第52-54页 |
(三) 内心挣扎 | 第54-58页 |
1. 身体病痛 | 第55-56页 |
2. 安全阴霾 | 第56页 |
3. 家庭需求 | 第56-57页 |
4. 管理不当 | 第57页 |
5. 专业受限 | 第57-58页 |
(四) 选择流动 | 第58-64页 |
1. 流动过程 | 第58-60页 |
2. 流动后的变化 | 第60-64页 |
(五) 选择坚守 | 第64-70页 |
1. 外地户籍教师的“留” | 第64-66页 |
2. 本地户籍教师的“守” | 第66-70页 |
二、 对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 第70-84页 |
(一)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利弊谈 | 第70-75页 |
1. 初任教师流动之利 | 第70-71页 |
2. 初任教师流动之弊 | 第71-75页 |
(二)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问题表征 | 第75-77页 |
1. 初任教师流动以城乡单向为主 | 第75-76页 |
2. 初任教师流动呈现无序状态 | 第76页 |
3. 初任教师流动以个人运作方式实现 | 第76页 |
4. 初任教师流动主体以外地户籍教师为主 | 第76-77页 |
(三)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流动原因分析 | 第77-84页 |
1. 初任教师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 | 第77-78页 |
2. 初任教师成就需要未得以实现 | 第78-79页 |
3. 学校管理缺乏人本关怀 | 第79-80页 |
4. 评价制度太过刚性 | 第80页 |
5. 教师流动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 第80-81页 |
6. 法律保障的缺失 | 第81-84页 |
三、 稳定农村师资队伍,促进初任教师良性流动 | 第84-94页 |
(一) 建立健全教师流动法律 | 第84-85页 |
1. 制定教师流动法律 | 第84-85页 |
2. 完善与教师流动相关的法律 | 第85页 |
(二) 建立教师流动相关制度 | 第85-88页 |
1. 初任教师均衡配置制度化 | 第85-86页 |
2.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 | 第86-87页 |
3. 建立教师储备库制度 | 第87-88页 |
(三) 加强学校人本管理 | 第88-90页 |
1.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第88-89页 |
2. 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89页 |
3. 减轻初任教师课外压力 | 第89-90页 |
(四) 实行区分性教师评价 | 第90-91页 |
1. 评价标准的制定:量体裁衣 | 第90页 |
2. 评价主体和方法:多元并存 | 第90-91页 |
3. 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存 | 第91页 |
(五) 解决初任教师生活困扰 | 第91-94页 |
1. 解决初任教师住房困难 | 第92页 |
2. 改善初任教师交通条件 | 第92-93页 |
3. 加大新农村建设中对初任教师的关注 | 第93-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