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9-22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框架结构 | 第22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理论研究的述评 | 第24-43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4-35页 |
·企业成长理论 | 第24-31页 |
·技术管理理论 | 第31-32页 |
·演化经济学 | 第32-35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理论述评 | 第35-43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内涵 | 第35-38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分析 | 第38-41页 |
·企业技术能力的激活与实现 | 第41-43页 |
3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分析 | 第43-72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类型 | 第43-45页 |
·创新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第43-44页 |
·追赶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第44-45页 |
·赶超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第45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模式 | 第45-60页 |
·宏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第46-48页 |
·产业层面上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第48-60页 |
·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演化及其技术能力测度 | 第60-72页 |
·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演化 | 第60-68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测度 | 第68-72页 |
4 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第72-103页 |
·后发国家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理论解释 | 第72-81页 |
·后发优势理论 | 第72-74页 |
·技术差距理论 | 第74-75页 |
·技术获得与技术能力积累理论 | 第75-79页 |
·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窗口理论 | 第79-81页 |
·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第81-100页 |
·美国、德国的技术能力成长 | 第81-87页 |
·日本、韩国的技术能力成长 | 第87-94页 |
·印度、墨西哥的技术能力成长 | 第94-100页 |
·对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第100-103页 |
5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第103-139页 |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 | 第103-107页 |
·历史回顾 | 第103-107页 |
·经验总结 | 第107页 |
·技术引进的"引进—落后—再引进"恶性循环成因分析 | 第107-117页 |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障碍 | 第108-109页 |
·技术能力方面的障碍 | 第109-112页 |
·筹资能力方面的障碍 | 第112-115页 |
·组织关联方面的障碍 | 第115-117页 |
·对中国技术引进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 第117-123页 |
·技术引进规划与目标确定 | 第118-120页 |
·加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改进与再创新 | 第120-121页 |
·探索科工金贸联合引进的新方式 | 第121-122页 |
·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及其技术成长能力的形成 | 第122页 |
·建立专门从事技术引进评估论证的咨询公司 | 第122-123页 |
·实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平衡发展战略 | 第123-139页 |
·促进传统工业企业技术能力现代化 | 第123-128页 |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突破 | 第128-133页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现状与定位 | 第133-139页 |
6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9-143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