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5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47页 |
1.3.1 绿色创新研究综述 | 第21-32页 |
1.3.2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 第32-43页 |
1.3.3 煤炭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第43-46页 |
1.3.4 研究综述总体评价 | 第46-4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47-5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1.5 研究工作及创新之处 | 第50-53页 |
1.5.1 研究工作 | 第50-51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51-53页 |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53-55页 |
第2章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基础及内涵 | 第55-69页 |
2.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基础 | 第55-65页 |
2.1.1 创新理论 | 第55-58页 |
2.1.2 协同理论 | 第58-60页 |
2.1.3 企业能力理论 | 第60-62页 |
2.1.4 生物进化理论 | 第62-65页 |
2.2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65-68页 |
2.2.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65-66页 |
2.2.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内涵 | 第66-67页 |
2.2.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特征 | 第67-6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3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69-97页 |
3.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第69-71页 |
3.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影响要素分析 | 第71-78页 |
3.2.1 影响要素确定依据 | 第71-74页 |
3.2.2 影响要素确定过程 | 第74-75页 |
3.2.3 影响要素构成维度 | 第75-78页 |
3.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分析 | 第78-86页 |
3.3.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划分依据 | 第78-80页 |
3.3.2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 | 第80-85页 |
3.3.3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间相互关系 | 第85-86页 |
3.4 煤炭企业创新绩效分析 | 第86-88页 |
3.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88-89页 |
3.6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 第89-95页 |
3.6.1 市场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89-90页 |
3.6.2 政策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90-91页 |
3.6.3 战略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91-92页 |
3.6.4 企业文化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92-93页 |
3.6.5 技术水平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 第93页 |
3.6.6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 第93-94页 |
3.6.7 协同能力与绿色创新能力 | 第94-9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4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第97-130页 |
4.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问卷设计 | 第97-99页 |
4.1.1 问卷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97-98页 |
4.1.2 问卷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98-99页 |
4.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变量测量 | 第99-105页 |
4.2.1 市场导向测量 | 第99-100页 |
4.2.2 政策导向测量 | 第100-101页 |
4.2.3 战略导向测量 | 第101页 |
4.2.4 企业文化测量 | 第101-102页 |
4.2.5 技术水平测量 | 第102-103页 |
4.2.6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测量 | 第103-104页 |
4.2.7 创新绩效测量 | 第104-105页 |
4.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 第105-107页 |
4.4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数据基本统计分析 | 第107-114页 |
4.4.1 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第107页 |
4.4.2 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07-109页 |
4.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09-114页 |
4.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114-122页 |
4.5.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4.5.2 初始结构方程的拟合性分析 | 第116-119页 |
4.5.3 修正结构方程的拟合性分析 | 第119-122页 |
4.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5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分析 | 第130-160页 |
5.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逻辑基础 | 第130-132页 |
5.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机理 | 第132-143页 |
5.2.1 关键外部协同主体 | 第132-137页 |
5.2.2 关键外部协同主体间关联机理 | 第137-140页 |
5.2.3 关键内部单元能力体 | 第140-142页 |
5.2.4 关键内部单元能力体间关联机理 | 第142-143页 |
5.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 第143-151页 |
5.3.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三种可能路径 | 第143-147页 |
5.3.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依据 | 第147-148页 |
5.3.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内外动力耦合提升路径分析 | 第148-151页 |
5.4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分析 | 第151-155页 |
5.4.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的基本单位 | 第151-153页 |
5.4.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过程 | 第153-155页 |
5.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 | 第155-159页 |
5.5.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原则 | 第155-157页 |
5.5.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举措 | 第157-1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160-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0-161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161页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61-163页 |
附录 | 第163-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