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1 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探究 | 第16页 |
1.2.2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的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8-21页 |
2 股权激励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21-23页 |
2.1.1 股权激励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股权激励的特点 | 第21页 |
2.1.3 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 | 第21-23页 |
2.2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24页 |
2.3 股权激励失败的具体表现 | 第24-26页 |
2.3.1 企业业绩受到影响 | 第24-25页 |
2.3.2 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 第25页 |
2.3.3 人才流失严重 | 第25-26页 |
3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 | 第26-30页 |
3.1 上海家化的概况 | 第26-27页 |
3.1.1 上海家化的集团架构 | 第26页 |
3.1.2 上海家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3 上海家化的经营范围及旗下品牌 | 第27页 |
3.2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的背景 | 第27-28页 |
3.2.1 上海家化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 | 第27页 |
3.2.2 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 | 第27-28页 |
3.3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设计方案分析 | 第28-30页 |
3.3.1 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 | 第28页 |
3.3.2 激励对象的授予范围 | 第28页 |
3.3.3 激励对象持股比例的设置 | 第28-29页 |
3.3.4 行权考核指标的设计 | 第29页 |
3.3.5 股权激励成本的摊销 | 第29-30页 |
4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失败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4.1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1.1 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受到限制 | 第30-31页 |
4.1.2 股权激励设计和实施受管理层控制 | 第31-32页 |
4.1.3 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 | 第32-33页 |
4.1.4 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问题 | 第33-34页 |
4.2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4.2.1 公司治理结构和控制权的不完善 | 第34-35页 |
4.2.2 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 | 第35-36页 |
4.2.3 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 第36-37页 |
4.2.4 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 | 第37页 |
4.2.5 股权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7-40页 |
5 完善上海家化股权激励的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5.1 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40-42页 |
5.1.1 完善国有产权主体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 | 第40页 |
5.1.2 发挥好独立董事的作用 | 第40-41页 |
5.1.3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 | 第41页 |
5.1.4 优化股权结构 | 第41-42页 |
5.2 引入以EVA为基础的绩效考评体系 | 第42-43页 |
5.3 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 | 第43-45页 |
5.3.1 优化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环境 | 第43-44页 |
5.3.2 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需求者的整体素质 | 第44页 |
5.3.3 提高猎头产业的发展 | 第44-45页 |
5.4 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 | 第45-46页 |
5.4.1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体系 | 第45页 |
5.4.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5-46页 |
5.4.3 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 第46页 |
5.5 建立完整的股权激励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5.5.1 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 | 第46-47页 |
5.5.2 加强社会群体的舆论监督 | 第47页 |
5.5.3 加强管理层对股权激励的治理与防范 | 第47-48页 |
6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