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不足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审计失败的概念 | 第19页 |
2.2 审计失败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1 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的关系 | 第20页 |
2.2.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 第20页 |
2.3 审计失败的危害 | 第20-22页 |
3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成因及财务造假手段特征 | 第22-25页 |
3.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失败的一般成因 | 第22-23页 |
3.1.1 被审单位的财务舞弊 | 第22页 |
3.1.2 审计人员的过失甚至欺诈 | 第22-23页 |
3.2 农业类上市公司特有的主要审计失败成因 | 第23-24页 |
3.2.1 营业利润对财政补贴有较强的依赖性 | 第23页 |
3.2.2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量易受控制 | 第23页 |
3.2.3 重大投融资易出问题且技术研发存在高风险 | 第23-24页 |
3.3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财务造假手段特征 | 第24-25页 |
3.3.1 财务舞弊集中在高风险项目且方式相似 | 第24页 |
3.3.2 通过与关联方交易或串谋来虚构业务 | 第24-25页 |
4“万福生科”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第25-39页 |
4.1 背景资料及案情回顾 | 第25-26页 |
4.1.1 万福生科背景资料 | 第25页 |
4.1.2 万福生科案情回顾 | 第25-26页 |
4.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方式 | 第26-36页 |
4.2.1 投资与筹资循环中的造假方式 | 第27-31页 |
4.2.2 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造假方式 | 第31-34页 |
4.2.3 生产与存货循环中的造假方式 | 第34-35页 |
4.2.4 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造假方式 | 第35-36页 |
4.3 万福生科审计失败的原因剖析 | 第36-38页 |
4.3.1 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 第36页 |
4.3.2 来自万福生科内部的原因 | 第36-37页 |
4.3.3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7-38页 |
4.4 案例深思 | 第38-39页 |
5 针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防范建议 | 第39-43页 |
5.1 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方面防范 | 第39-40页 |
5.1.1 分析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 第39页 |
5.1.2 深入了解关联方并分析与其交易的合理性 | 第39页 |
5.1.3 寻求专家帮助以应对陌生细节 | 第39-40页 |
5.1.4 重点关注关键的高风险领域设计和实施针对舞弊的特别审计程序 | 第40页 |
5.1.5 重视分析性程序并考虑是否深度发掘 | 第40页 |
5.2 从农业类上市公司自身防范 | 第40-41页 |
5.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 | 第40-41页 |
5.2.2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 第41页 |
5.3 从社会环境角度防范 | 第41-43页 |
5.3.1 要完善农业类上市公司政府监管机制 | 第41页 |
5.3.2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第41-43页 |
6 结论与局限性 | 第43-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局限性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