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介休话亲属称谓词语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6-3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16-20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1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五节 研究假设及调查和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第一章 总体调查概况 | 第36-55页 |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词语试调查 | 第36-38页 |
一、调查点 | 第36-37页 |
二、调查词表 | 第37页 |
三、调查实施 | 第37页 |
四、试调查情况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亲属称谓词语知晓和使用正式调查 | 第38-55页 |
一、调查问卷 | 第38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38页 |
三、社区调查和专项调查 | 第38-39页 |
四、总体知晓、使用情况 | 第39-55页 |
第二章 社区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社会差异研究 | 第55-168页 |
第一节 城镇社区方言亲属称谓词语调查 | 第55-94页 |
一、抽样及样本构成 | 第55-56页 |
二、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 | 第56-60页 |
三、知晓、使用情况的社会差异分析 | 第60-91页 |
四、语言态度及行为倾向 | 第91-93页 |
五、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二节 北部农村方言亲属称谓词语调查 | 第94-131页 |
一、抽样及样本构成 | 第94-95页 |
二、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 | 第95-97页 |
三、知晓、使用情况的社会差异分析 | 第97-128页 |
四、语言态度及行为倾向 | 第128-130页 |
五、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南部农村方言亲属称谓词语调查 | 第131-168页 |
一、抽样及样本构成 | 第131页 |
二、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 | 第131-134页 |
三、知晓、使用情况的社会差异分析 | 第134-164页 |
四、语言态度及行为倾向 | 第164-166页 |
五、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三章 专项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社会差异研究 | 第168-231页 |
第一节 高中生方言亲属称谓词语调查 | 第168-194页 |
一、抽样及样本构成 | 第168-169页 |
二、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 | 第169-172页 |
三、知晓、使用情况的社会差异分析 | 第172-192页 |
四、语言态度及行为倾向 | 第192-193页 |
五、小结 | 第193-194页 |
第二节 公务员方言亲属称谓词语调查 | 第194-231页 |
一、抽样及样本构成 | 第194页 |
二、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 | 第194-197页 |
三、知晓、使用情况的社会差异分析 | 第197-228页 |
四、语言态度及行为倾向 | 第228-230页 |
五、小结 | 第230-231页 |
第四章 比较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 第231-244页 |
第一节 比较研究 | 第231-235页 |
一、社区类型比较 | 第231-232页 |
二、普通居民和专项比较 | 第232-233页 |
三、不同社会特征比较 | 第233-235页 |
第二节 因素分析 | 第235-242页 |
一、内部因素 | 第235-237页 |
二、外部因素 | 第237-242页 |
第三节 发展趋势预测 | 第242-244页 |
结语 | 第244-24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44-247页 |
一、个案研究结论 | 第244-246页 |
二、总体研究结论 | 第246-247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 第247-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6页 |
附录 | 第256-273页 |
致谢 | 第273-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