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结构线性/非线性状态判断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基于频域的结构状态检测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基于时域的结构状态检测研究 | 第12页 |
1.3 线性结构系统识别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小型线性结构系统识别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大型线性结构系统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1.4 非线性结构系统识别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非线性系统的模型问题 | 第15-16页 |
1.4.2 非线性结构系统识别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5.1 当前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结构线性/非线性状态判别与检测研究 | 第21-37页 |
2.1 DWT与零空间法融合策略 | 第21-26页 |
2.1.1 结构状态检测策略 | 第21-25页 |
2.1.2 线性/非线性检测指标 | 第25-26页 |
2.1.3 线性基准值及自适应零空间选择 | 第26页 |
2.1.4 线性/非线性判断与检测标准 | 第26页 |
2.2 数值算例 | 第26-32页 |
2.2.1 结构模型 | 第26-28页 |
2.2.2 检测过程 | 第28-30页 |
2.2.3 检测结果 | 第30页 |
2.2.4 比较与讨论 | 第30-32页 |
2.3 3层非线性框架试验 | 第32-36页 |
2.3.1 结构模型 | 第32-34页 |
2.3.2 动力试验 | 第34-35页 |
2.3.3 检测过程 | 第35页 |
2.3.4 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线性结构系统辨识研究 | 第37-77页 |
3.1 激励已知的小型结构系统辨识 | 第37-48页 |
3.1.1 MPSCO算法与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3.1.2 改进MPSCO算法 | 第38-40页 |
3.1.3 基于RMPSCO的结构系统辨识 | 第40-41页 |
3.1.4 数值算例 | 第41-44页 |
3.1.5 7层线性框架试验 | 第44-48页 |
3.2 激励未知的小型结构系统与激励辨识 | 第48-56页 |
3.2.1 改进Newmark算法 | 第48-49页 |
3.2.2 结构系统和激励辨识策略 | 第49-51页 |
3.2.3 数值算例 | 第51-53页 |
3.2.4 7层线性框架试验 | 第53-56页 |
3.3 激励已知的大型结构系统辨识 | 第56-69页 |
3.3.1 相关原理介绍 | 第56-59页 |
3.3.2 大型结构系统辨识策略 | 第59页 |
3.3.3 数值算例 | 第59-66页 |
3.3.4 7层线性框架试验 | 第66-69页 |
3.4 激励未知的大型结构系统和激励辨识 | 第69-75页 |
3.4.1 系统辨识策略 | 第70页 |
3.4.2 数值算例 | 第70-73页 |
3.4.3 7层线性框架试验 | 第73-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非线性结构系统辨识研究 | 第77-104页 |
4.1 RMPSCO在非线性结构系统辨识中的可行性 | 第77-86页 |
4.1.1 系统辨识步骤 | 第77页 |
4.1.2 数值算例 | 第77-81页 |
4.1.3 阻尼器试验 | 第81-86页 |
4.2 小型框架结构两阶段系统辨识 | 第86-96页 |
4.2.1 系统辨识策略 | 第86-88页 |
4.2.2 数值算例 | 第88-91页 |
4.2.3 3层非线性框架试验 | 第91-96页 |
4.3 大型框架结构三阶段系统辨识 | 第96-103页 |
4.3.1 子结构法 | 第96-97页 |
4.3.2 系统识别策略 | 第97页 |
4.3.3 数值算例 | 第97-101页 |
4.3.4 3层非线性框架试验 | 第101-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