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试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板筋参与框架梁抗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带现浇楼板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配筋方案确定 | 第17-34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有效翼缘宽度简化公式及改进设计建议 | 第17-19页 |
2.3 带现浇楼板RC框架结构的优化 | 第19-29页 |
2.3.1 初始结构概况及配筋 | 第19-23页 |
2.3.2 振动台试验模型原型结构配筋方案优化 | 第23-29页 |
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2页 |
2.4.1 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 | 第29-30页 |
2.4.2 加速度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 | 第30-32页 |
2.4.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34-63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振动台试验相似关系 | 第34-38页 |
3.2.1 结构模型相似关系的建立方法 | 第34-36页 |
3.2.2 模型相似关系 | 第36-38页 |
3.3 模型试验材料 | 第38-42页 |
3.3.1 镀锌铁丝材性试验 | 第38-40页 |
3.3.2 微粒混凝土材性试验 | 第40-42页 |
3.4 振动台试验模型结构的设计方案 | 第42-48页 |
3.4.1 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3.4.2 模型的配筋换算 | 第43-47页 |
3.4.3 模型自重及配重 | 第47-48页 |
3.5 模型制作 | 第48-57页 |
3.5.1 模型底座制作 | 第48-49页 |
3.5.2 模型框架制作 | 第49-57页 |
3.6 试验加载方案 | 第57-62页 |
3.6.1 传感器的布置 | 第57页 |
3.6.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7-60页 |
3.6.3 试验工况 | 第60-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试验现象分析 | 第63-73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框架梁的破坏情况 | 第63-67页 |
4.2.1 梁端裂缝开展情况 | 第63-66页 |
4.2.2 框架梁裂缝开展规律 | 第66-67页 |
4.3 现浇楼板的破坏情况 | 第67-70页 |
4.3.1 楼板裂缝开展情况 | 第67-70页 |
4.3.2 楼板裂缝开展规律 | 第70页 |
4.4 框架柱的破坏情况 | 第70-72页 |
4.4.1 柱端裂缝开展情况 | 第70-71页 |
4.4.2 柱端裂缝开展规律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试验数据分析 | 第73-86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试验模型的自振频率 | 第73-74页 |
5.3 试验模型的位移反应 | 第74-80页 |
5.4 试验模型的加速度反应 | 第80-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一、结论 | 第86-87页 |
二、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