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2.1 城与乡 | 第10-11页 |
1.2.2 城乡空间 | 第11页 |
1.2.3 城乡空间转型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社会空间理论 | 第15-16页 |
2.1.2 田园城市理论 | 第16页 |
2.1.3 城乡融合理论 | 第16页 |
2.1.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6-17页 |
2.1.5 点轴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1.6 集聚和扩散理论 | 第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18-24页 |
第3章 苏州城乡空间演化 | 第24-37页 |
3.1 苏州城乡空间演化历程 | 第24-31页 |
3.1.1 苏州古城空间演化(1978年之前) | 第24-26页 |
3.1.2 苏州在苏南模式下的城乡空间格局(1978—1993年) | 第26-27页 |
3.1.3 苏州在新苏南模式下的城乡空间格局(1994—2005年) | 第27-28页 |
3.1.4 苏州城乡一体化阶段的城乡空间格局(2006年至今) | 第28-31页 |
3.2 苏州城乡空间演化特点 | 第31-34页 |
3.2.1 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出点轴开发特点 | 第32-33页 |
3.2.2 城市功能分区逐步完善和优化 | 第33-34页 |
3.2.3 乡村经历了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 | 第34页 |
3.3 苏州城乡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1 城乡发展形态、城镇空间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4-35页 |
3.3.2 城乡土地利用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 第35页 |
3.3.3 城乡产业空间塑造的效率和质量还不高 | 第35-36页 |
3.3.4 城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 第36-37页 |
第4章 城乡空间转型的实践案例以及启示 | 第37-46页 |
4.1 国外实践 | 第37-39页 |
4.1.1 日本:“模仿定居圈”空间规划 | 第37-38页 |
4.1.2 德国:城乡“等值化” | 第38页 |
4.1.3 英国:田园城市 | 第38-39页 |
4.2 国内实践 | 第39-46页 |
4.2.1 成渝:圈层经济与地票规划 | 第39-40页 |
4.2.2 沪京:城乡双向一体化 | 第40-41页 |
4.2.3 现有城乡测评指标 | 第41-46页 |
第5章 城乡空间转型评价指标 | 第46-57页 |
5.1 城乡空间转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6-48页 |
5.2 苏州城乡空间转型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8-56页 |
5.3 苏州城乡空间转型的指标评价 | 第56-57页 |
第6章 苏州城乡空间转型的路径 | 第57-67页 |
6.1 苏州城乡功能分工转型 | 第58-61页 |
6.1.1 探索城乡共同参与的土地开发模式 | 第58-59页 |
6.1.2 建立城乡空间的政策分区 | 第59-61页 |
6.1.3 统筹城乡规划 | 第61页 |
6.2 苏州城乡产业布局转型 | 第61-64页 |
6.2.1 破除城乡产业界限,创造城乡产业融合新模式 | 第62-63页 |
6.2.2 打造城乡一体的全方位绿化空间 | 第63-64页 |
6.3 苏州城乡空间结构转型 | 第64-67页 |
6.3.1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 第64-65页 |
6.3.2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 第65-67页 |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 | 第67-72页 |
7.1 政策建议 | 第67-71页 |
7.1.1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 第68-69页 |
7.1.2 构建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 | 第69-70页 |
7.1.3 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等级城乡聚落内部空间优化 | 第70-71页 |
7.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