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1.1 植物中活性氧的介绍 | 第18-20页 |
1.1.1 活性氧的产生 | 第18-19页 |
1.1.2 活性氧的代谢 | 第19页 |
1.1.3 活性氧的功能 | 第19-20页 |
1.2 细胞自噬的基本介绍 | 第20-21页 |
1.2.1 自噬的类型 | 第20页 |
1.2.2 自噬的生理功能 | 第20-21页 |
1.2.3 自噬与ROS的关系 | 第21页 |
1.3 植物叶片衰老 | 第21-23页 |
1.3.1 ROS与衰老的关系 | 第22-23页 |
1.3.2 自噬与衰老的关系 | 第23页 |
1.4 H_2S的生物学研究 | 第23-26页 |
1.4.1 H_2S的产生和代谢 | 第23-24页 |
1.4.2 植物中H_2S的生理作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拟南芥中光呼吸产生的H_2O_2对自噬调控的叶片衰老的功能分析 | 第26-42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种植条件 | 第26-27页 |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7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5 SDS缓冲液配方 | 第28页 |
2.1.6 TAE缓冲液配方 | 第28页 |
2.1.7 GSH测定缓冲液的配方 | 第28-29页 |
2.1.8 酶活测定缓冲液的配置 | 第29-30页 |
2.1.9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 | 第30页 |
2.1.10 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30-31页 |
2.1.11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31页 |
2.1.12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31页 |
2.1.13 核酸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1-32页 |
2.1.14 突变体的构建 | 第32页 |
2.1.15 纯合基因型鉴定 | 第32页 |
2.1.16 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测定 | 第32-34页 |
2.1.16.1 提取 | 第32-33页 |
2.1.16.2 谷胱甘肽的测定 | 第33-34页 |
2.1.16.3 抗坏血酸的测定 | 第34页 |
2.1.17 酶活的测定 | 第34-35页 |
2.1.17.1 提取 | 第34-35页 |
2.1.17.2 APX酶活测定 | 第35页 |
2.1.17.3 CAT酶活测定 | 第35页 |
2.1.17.4 DHAR酶活测定 | 第35页 |
2.1.17.5 GR酶活测定 | 第35页 |
2.1.18 细胞死亡面积的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1.19 生物学统计 | 第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2.1 突变体的鉴定 | 第35-36页 |
2.2.2 高浓度C02水平对自噬缺陷突变体的表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3 氧化胁迫对自噬缺失突变体介导的叶片早衰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4 atg突变和谷胱甘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8-40页 |
2.3 讨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2.3.1 光呼吸途径介导的氧化胁迫延缓细胞自噬突变诱导的植物叶片早衰 | 第40页 |
2.3.2 细胞自噬与氧化胁迫互作调控植物叶片衰老 | 第40-41页 |
2.3.3 细胞自噬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独立于活性氧信号的发掘和鉴定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胞质内H_2S调控H_2O_2介导的细胞死亡的机理研究 | 第42-52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3.1.2 种植条件 | 第42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1.4 H_2S含量测定缓冲液配置 | 第43页 |
3.1.5 LCD酶活测定缓冲液配置 | 第43-44页 |
3.1.6 突变体的构建 | 第44页 |
3.1.7 纯合基因型鉴定 | 第44页 |
3.1.8 H_2S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1.9 LCD酶活测定 | 第44-45页 |
3.1.10 细胞死亡面积的统计分析 | 第45页 |
3.1.11 生物学统计 | 第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3.2.1 突变体的鉴定 | 第45-46页 |
3.2.2 H_2S参与H_2O_2介导的细胞死亡 | 第46-47页 |
3.2.3 DES1调控H_2O_2诱导的细胞死亡 | 第47-48页 |
3.2.4 氧化还原状态对DES1调控的H_2O_2引发的细胞死亡的影响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 讨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3.3.1 DES1调控H_2O_2介导的细胞死亡的机理研究 | 第50-51页 |
3.3.2 DES1调控H_2O_2诱导的细胞死亡的其它可能机理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