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Rubisco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Rubisco的分类和进化 | 第13-14页 |
1.1.2 Rubisco的重组研究 | 第14-15页 |
1.1.3 深红红螺菌Form Ⅱ Rubisco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叶绿体遗传转化的特点 | 第16-17页 |
1.2.2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3 叶绿体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18-19页 |
1.2.4 叶绿体基因工程所需的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 第19-20页 |
1.2.5 玉米叶绿体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深红红螺菌CbbM及玉米RbcL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克隆 | 第22-4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 材料 | 第22-23页 |
2.1.2 仪器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9页 |
2.2.1 深红红螺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2 CbbM基因的克隆 | 第24-27页 |
2.2.3 Cbb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与玉米RbcL的比较 | 第27页 |
2.2.4 玉米B73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5 RbcL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28-29页 |
2.2.6 RbcL基因终止子的克隆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2.3.1 深红红螺菌总DNA的提取结果 | 第29-30页 |
2.3.2 CbbM基因片段克隆结果 | 第30-33页 |
2.3.3 CbbM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与玉米RbcL的比较 | 第33-37页 |
2.3.4 玉米B73全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7页 |
2.3.5 RbcL基因启动子的克隆结果 | 第37-40页 |
2.3.6 RbcL基因终止子的克隆结果 | 第40-42页 |
2.4 讨论 | 第42-43页 |
2.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玉米叶绿体同源重组片段trnA、trnI基因的克隆 | 第44-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3.1.1 材料 | 第44页 |
3.1.2 仪器 | 第44页 |
3.2 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同源序列trnA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3.2.2 同源序列trnI基因的克隆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3.1 同源序列trnA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46-48页 |
3.3.2 同源序列trnI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48-51页 |
3.4 讨论 | 第51页 |
3.5 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16SrRNA启动子、aadA标记基因和RbcL终止子的克隆 | 第53-6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4.1.1 材料 | 第53页 |
4.1.2 仪器 | 第53页 |
4.2 方法 | 第53-56页 |
4.2.1 16SrRN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53-54页 |
4.2.2 aadA基因的克隆 | 第54-55页 |
4.2.3 RbcL基因终止子的克隆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4.3.1 16SrRN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结果 | 第56-58页 |
4.3.2 aadA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58-60页 |
4.3.3 RbcL基因终止子的克隆结果 | 第60-63页 |
4.4 讨论 | 第63页 |
4.5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深红红螺菌CbbM基因玉米叶绿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4-76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5.1.1 材料 | 第64-65页 |
5.1.2 仪器 | 第65页 |
5.2 方法 | 第65-66页 |
5.2.1 中间载体pUC19-p的构建 | 第65页 |
5.2.2 中间载体1302-a-T2-A的构建 | 第65页 |
5.2.3 中间载体pBs Ⅱ KS-I-RP-M-T的构建 | 第65-66页 |
5.2.4 CbbM叶绿体表达载体pBs Ⅱ KS-CbbM的构建及验证 | 第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5.3.1 中间载体pUC19-p的构建的结果 | 第66-67页 |
5.3.2 中间载体1302-a-T2-A的构建的结果 | 第67-69页 |
5.3.3 中间载体pBs Ⅱ KS-I-RP-M-T的构建的结果 | 第69-71页 |
5.3.4 CbbM叶绿体表达载体pBs Ⅱ KS-CbbM的构建及验证 | 第71-72页 |
5.3.5 CbbM叶绿体表达载体pBs Ⅱ KS-CbbM的构建总结 | 第72-75页 |
5.4 讨论 | 第75页 |
5.5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深红红螺菌CbbM基因表达分析 | 第76-85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76-77页 |
6.1.1 材料 | 第76-77页 |
6.1.2 菌种的活化及处理 | 第77页 |
6.1.3 仪器 | 第77页 |
6.2 方法 | 第77-79页 |
6.2.1 引物设计 | 第77-78页 |
6.2.2 深红红螺菌RNA的提取 | 第78页 |
6.2.3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78-79页 |
6.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6.3.1 深红红螺菌总RNA提取和检测结果 | 第79-80页 |
6.3.2 引物检测结果 | 第80页 |
6.3.3 RT-PCR扩增产物鉴定结果 | 第80-81页 |
6.3.4 CbbM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 | 第81-83页 |
6.4 讨论 | 第83-84页 |
6.5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