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网络化治理理论视角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问题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8页
    0.1 问题缘起与选题依据第11-12页
        0.1.1 问题提出第11页
        0.1.2 选题依据第11-12页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0.2.1 研究目的第12页
        0.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0.3 文献综述第13-16页
        0.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0.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0.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0.4.1 实证研究法第16-17页
        0.4.2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0.5 创新点第17-18页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第18-22页
    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页
        1.1.1 流浪乞讨人员第18页
        1.1.2 社会救助第18页
    1.2 网络化治理理论的内涵第18-22页
        1.2.1 设计网络第19页
        1.2.2 连接的纽带第19-20页
        1.2.3 网络与责任困境第20页
        1.2.4 网络化治理的能力建设第20-22页
2 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28页
    2.1 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现状第22-23页
    2.2 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存在的问题第23-28页
        2.2.1 救助服务理念陈旧第23-24页
        2.2.2 救助服务主体单一第24-25页
        2.2.3 机构运行效率低下第25-26页
        2.2.4 救助服务方法守旧第26-28页
3 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8-38页
    3.1 服务理念模糊不清第28-30页
        3.1.1 救助服务意识淡薄第28页
        3.1.2 对救助对象的人文关怀不足第28-29页
        3.1.3 救助服务思维形成路径依赖第29-30页
    3.2 网络化救助服务格局尚未形成第30-32页
        3.2.1 政府统领作用发挥不足第30-31页
        3.2.2 社会参与力量进入不畅第31页
        3.2.3 制度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第31-32页
    3.3 救助服务机构协调困难第32-35页
        3.3.1 资源碎片分布难以整合第32-33页
        3.3.2 部门主义导致协调不畅第33-34页
        3.3.3 服务产品考评机制缺位第34-35页
    3.4 缺乏创新意识与行动能力不足第35-38页
        3.4.1 不作为的“保守”心态第35-36页
        3.4.2 能力不足导致畏难情绪第36页
        3.4.3 创新作用机制名不副实第36-38页
4 解决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问题的对策第38-49页
    4.1 明确救助服务的价值导向第38-40页
        4.1.1 强调救助服务的公共性第38-39页
        4.1.2 加强对受助者的人文关怀第39页
        4.1.3 突破以往思维传统禁锢第39-40页
    4.2 继续完善网络化救助服务格局第40-43页
        4.2.1 政府补位:发挥统领地位第40-41页
        4.2.2 社会松绑:畅通进入通道第41-42页
        4.2.3 制度保障:激发制度能力第42-43页
    4.3 理顺救助服务机构的运行逻辑链条第43-46页
        4.3.1 整合碎片状态的救助服务资源第43页
        4.3.2 改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功能第43-45页
        4.3.3 建立服务产品的跟踪考评机制第45-46页
    4.4 创新救助服务方式方法第46-49页
        4.4.1 救助服务技能专业化第46-47页
        4.4.2 救助服务资源组织化第47-48页
        4.4.3 救助服务机制长效化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因素理论视角下选调生激励问题的研究--唐山市为例
下一篇:双因素理论视角下乡镇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以通辽市A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