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区域概况 | 第14-17页 |
1.1 地质概况 | 第14页 |
1.2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1.3 储层流体性质 | 第15页 |
1.4 开发历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全区水驱阶段地质模型建立 | 第17-21页 |
2.1 基础数据 | 第17-18页 |
2.1.1 沉积相建模方法 | 第17页 |
2.1.2 储层属性参数建模方法 | 第17-18页 |
2.2 储层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2.3 杏 1-2 东地质模型 | 第18-21页 |
2.3.1 杏 1-2 东三维网格化 | 第18-19页 |
2.3.2 杏 1-2 东沉积相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2.3.3 杏 1-2 东相控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全区水驱阶段数值模拟研究 | 第21-27页 |
3.1 模拟器的选择与数据准备 | 第21页 |
3.2 杏 1-2 东全区水驱阶段历史拟合 | 第21-24页 |
3.3 杏 1-2 东目的层剩余油分布图 | 第24-27页 |
第四章 目的层聚驱地质模型建立 | 第27-34页 |
4.1 相控下目的层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2 杏 1-2 东各油层组属性模型 | 第28-34页 |
第五章 目的层聚驱数值模拟研究 | 第34-45页 |
5.1 分层注聚历史拟合技术的应用 | 第34-37页 |
5.2 杏 1-2 东目的层聚驱数值拟合 | 第37-45页 |
5.2.1 地质模型粗化 | 第37页 |
5.2.2 拟合储量 | 第37页 |
5.2.3 杏 1-2 东聚驱目的层历史拟合结果 | 第37-38页 |
5.2.4 单井拟合结果 | 第38-39页 |
5.2.5 杏 1-2 东聚驱目的层剩余油分布图 | 第39-41页 |
5.2.6 PI332层细分层系后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图 | 第41-42页 |
5.2.7 剩余油类型及成因 | 第42-43页 |
5.2.8 杏 1-2 东后续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 第43-45页 |
第六章 挖潜措施调整 | 第45-61页 |
6.1 杏 1-2 东后续水驱潜力分布 | 第45页 |
6.2 杏 1-2 东目的层挖潜措施调整 | 第45-58页 |
6.2.1 典型停注高渗层注入井分析 | 第45-47页 |
6.2.2 杏 1-2 东措施方案 | 第47-48页 |
6.2.3 停注高渗层措施效果 | 第48-51页 |
6.2.4 压裂井选取以及效果分析 | 第51-54页 |
6.2.5 堵水井选取以及效果分析 | 第54-56页 |
6.2.6 注采系统调整以及效果分析 | 第56-58页 |
6.3 杏 1-2 东目的层周期注水 | 第58-60页 |
6.3.1 杏 1-2 东周期注水方案 | 第58-59页 |
6.3.2 杏 1-2 东周期注水效果 | 第59-60页 |
6.4 杏 1-2 东挖潜效果评价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