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开发(油藏工程)论文

辽河油田沈67块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9页
    1.2 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发展与国内外现状第9-10页
        1.2.1 技术发展第9-10页
        1.2.2 国内外现状第10页
        1.2.3 现代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研究技术与研究发展方向第10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0-12页
        1.3.1 精细地质研究第10-11页
        1.3.2 油藏工程研究第11页
        1.3.3 剩余油分布研究第11页
        1.3.4 技术路线第11-12页
第二章 油田石油地质特征与构造特征研究第12-20页
    2.1 地层特征第12-15页
        2.1.1 地层层序第12-13页
        2.1.2 层组划分第13页
        2.1.3 层组划分结果第13-15页
    2.2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第15-17页
        2.2.1 层位标定第15-16页
        2.2.2 地震反射层特征第16-17页
        2.2.3 三维地震解释第17页
    2.3 构造特征第17-18页
        2.3.1 断层第17页
        2.3.2 构造特征第17-18页
    2.4 微构造第18-19页
        2.4.1 微构造的形成第18-19页
        2.4.2 沈67块微构造类型、特征第19页
    2.5 构造变化第19-20页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20-77页
    3.1 沉积相研究第20-31页
        3.1.1 沉积特征第20-28页
        3.1.2 沉积相带划分第28-30页
        3.1.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30-31页
    3.2 储层研究第31-53页
        3.2.1 储层物性特征第31-33页
        3.2.2 储层非均质性第33-36页
        3.2.3 隔夹层第36-42页
        3.2.4 成岩作用第42-46页
        3.2.5 孔隙结构特征第46-47页
        3.2.6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第47-49页
        3.2.7 储层敏感性第49-51页
        3.2.8 注水以后储层物性变化第51页
        3.2.9 大于 2m储层分布第51-53页
    3.3 测井二次解释第53-70页
        3.3.1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53-56页
        3.3.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56-60页
        3.3.3 测井解释模型、解释参数分析第60-63页
        3.3.4 储层参数处理解释第63-66页
        3.3.5 水淹层解释第66-69页
        3.3.6 二次解释结果第69-70页
    3.4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第70-74页
        3.4.1 储层地质建模的原理方法第71页
        3.4.2 储层地质建模第71-72页
        3.4.3 地质模型第72-74页
    3.5 地质储量复算第74-77页
        3.5.1 原来储量第74页
        3.5.2 储量研究第74-76页
        3.5.3 储量计算结果分析第76-77页
第四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油藏类型第77-82页
    4.1 油气分布规律第77-79页
        4.1.1 油气纵向分布规律第77-78页
        4.1.2 油气平面分布规律第78-79页
    4.2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79页
        4.2.1 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第79页
        4.2.2 微观残余油分布形式第79页
    4.3 油藏类型第79页
    4.4 流体性质第79-80页
        4.4.1 原油性质第79-80页
        4.4.2 天然气性质第80页
        4.4.3 地层水性质第80页
    4.5 新认识第80-82页
        4.5.1 深层潜力方面第80-81页
        4.5.2 滚动扩边潜力、有利的微构造方面第81-82页
第五章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第82-89页
    5.1 开发阶段分析第82页
    5.2 开发存在问题第82-84页
        5.2.1 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效果变差第82-83页
        5.2.2 出砂套坏井数多,影响开发效果第83页
        5.2.3 控制含水难度大,压力损失严重第83-84页
    5.3 开发效果评价第84页
    5.4 数值模拟研究第84-85页
        5.4.1 油藏数值模拟第84页
        5.4.2 数值模拟数据前处理第84-85页
        5.4.3 油藏储量拟合第85页
    5.5 剩余油研究第85-89页
        5.5.1 油藏工程方法第85-87页
        5.5.2 数值模拟方法第87页
        5.5.3 部署区小层剩余油第87-89页
第六章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第89-99页
    6.1 调驱方案设计第89-96页
        6.1.1 调驱可行性研究第89-92页
        6.1.2 油藏工程设计第92-94页
        6.1.3 部署结果第94-96页
    6.2 研究部署薄层水平井第96-99页
        6.2.1 建议依据第96页
        6.2.2 建议部署设计第96-97页
        6.2.3 建议部署结果第97-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杏1-2东聚驱后水驱精细挖潜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砂岩储层酸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