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缘由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关于对日本小学生活课程的研究 | 第10-11页 |
2.关于国内小学生活课程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2.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3.定性分析法 | 第13页 |
(四)中日现行小学低年级生活课程的简介 | 第13-14页 |
1.生活课程 | 第13页 |
2.《品德与生活》简介 | 第13页 |
3.《生活科》简介 | 第13-14页 |
一、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14-20页 |
(一)框架结构的比较 | 第14-16页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框架结构 | 第15页 |
3.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框架结构的比较 | 第15-16页 |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16-17页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目标 | 第16-17页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课程目标 | 第17页 |
3.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17页 |
(三)课程内容的比较 | 第17-19页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内容 | 第17-18页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课程内容 | 第18页 |
3. 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比较 | 第18-19页 |
(四)实施建议的比较 | 第19-20页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实施建议 | 第19页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实施建议 | 第19页 |
3. 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 | 第19-20页 |
二、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 第20-35页 |
(一)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的比较 | 第20-23页 |
1.教科书编写人员组成 | 第20-22页 |
2.教科书编写思想的比较 | 第22页 |
3.教科书审定的比较 | 第22-23页 |
(二)内容框架的比较 | 第23-28页 |
1.《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框架 | 第23-25页 |
2.《新生活》的内容框架 | 第25-27页 |
3.内容框架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三)教科书呈现形式的比较 | 第28-30页 |
1.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活动的特点 | 第28页 |
2.东京版《新生活》中活动的特点 | 第28-29页 |
3.教科书呈现形式的比较 | 第29-30页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30-35页 |
1.插图的比较 | 第30-31页 |
2.语言的比较 | 第31-32页 |
3.版式的比较 | 第32-35页 |
4.印刷工艺的比较 | 第35页 |
三、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 | 第35-42页 |
(一)重视程度的比较 | 第35-37页 |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35-36页 |
2.《生活科》的重视程度 | 第36-37页 |
3.重视程度的比较 | 第37页 |
(二)师资力量的比较 | 第37-39页 |
1.中国《品德与生活》课的师资情况 | 第37-38页 |
2.日本《生活科》的师资情况 | 第38-39页 |
3.师资力量的比较 | 第39页 |
(三)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的比较 | 第39-41页 |
1.我国《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情况 | 第39-40页 |
2.日本《生活科》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情况 | 第40页 |
3.课程安排和资源利用的比较 | 第40-41页 |
(四)课堂教学的比较 | 第41-42页 |
1.我国《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 | 第41页 |
2.日本《生活科》的课堂教学 | 第41-42页 |
3.课堂教学的比较 | 第42页 |
四、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 第42-44页 |
(一)中国《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制度 | 第42-43页 |
(二)日本《生活科》的评价制度 | 第43-44页 |
1.日本小学的评价指标 | 第43页 |
2.日本小学的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三)中日小学生活课评价制度的比较 | 第44页 |
1.课程评价体系不同 | 第44页 |
2.课程评价指标不同 | 第44页 |
3.课程评价方法不同 | 第44页 |
4.评价语言不同 | 第44页 |
五、反思与启示 | 第44-50页 |
(一)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启示 | 第44-45页 |
1.应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与生存 | 第44-45页 |
2.在课程内容描述时可以既分内容又分学段 | 第45页 |
3.可适当简略,给教师留下发展空间 | 第45页 |
4.突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地位 | 第45页 |
5.定期制订课程标准 | 第45页 |
(二)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启示 | 第45-46页 |
1.完善教科书编写人员组成 | 第45页 |
2.及时更新教科书 | 第45-46页 |
3.完善教科书中的活动 | 第46页 |
4.考虑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水平 | 第46页 |
5.根据具体内容改进教科书的版式和插图 | 第46页 |
6.提高教科书的印刷水平 | 第46页 |
(三)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启示 | 第46-47页 |
1.提高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46-47页 |
2.培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专职教师 | 第47页 |
3.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 第47页 |
4.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 第47页 |
5.合理运用多种形式教学 | 第47页 |
(四)小学生活课程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启示 | 第47-50页 |
1.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 第47-48页 |
2.多采取积极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 第48页 |
3.改变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 | 第48页 |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 第48页 |
5.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6.有效利用课程评价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附录 1《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翻译 | 第53-54页 |
附录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