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 第19-29页 |
2.1 交通网络拥挤成因 | 第19-20页 |
2.2 两种应对策略 | 第20-25页 |
2.2.1 增加供给策略 | 第20-21页 |
2.2.2 需求管理策略 | 第21-25页 |
2.3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 第25-27页 |
2.3.1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优势 | 第25-26页 |
2.3.2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 第26-27页 |
2.4 可交易电子路票机制实施的硬件要求 | 第27-28页 |
2.5 异质用户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异质用户的静态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模型 | 第29-44页 |
3.1 交通网络符号定义及表达 | 第29-30页 |
3.2 基于异质用户的用户均衡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模型 | 第30-34页 |
3.2.1 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3.2.2 用户均衡 | 第32-34页 |
3.3 以货币来衡量的异质用户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最优问题 | 第34-36页 |
3.3.1 系统最优 | 第34页 |
3.3.2 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4 求解算法 | 第36-37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7-44页 |
第四章 基于异质用户的动态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 | 第44-54页 |
4.1 模型描述 | 第44-48页 |
4.2 算例分析 | 第48-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5.2 待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