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中国银行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论文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10页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0-11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1页
    1.4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5 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18-24页
    2.1 信用风险成因的相关理论第18-20页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8页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18-19页
        2.1.3 产业经济学理论第19-20页
    2.2 信用风险计量的相关理论第20-22页
        2.2.1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第20页
        2.2.2 标准计量法第20-22页
        2.2.3 内部评级法第22页
    2.3 信用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第22-24页
        2.3.1 资产组合理论第22-23页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第23-24页
第三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第24-31页
    3.1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情况第24-25页
    3.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分析第25-27页
        3.2.1 N分行信用类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第25-26页
        3.2.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表现第26-27页
    3.3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第27-31页
        3.3.1 现有的贸易融资产品风险系数第27-28页
        3.3.2 现有授信准入评级机制第28-29页
        3.3.3 现有信用风险度量手段第29页
        3.3.4 现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第29-30页
        3.3.5 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现状第30-31页
第四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1-39页
    4.1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1-35页
        4.1.1 授信准入未做到差异化评级第31页
        4.1.2 信用风险度量手段相对落后第31-32页
        4.1.3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第32-33页
        4.1.4 缺乏信用担保缓释手段第33-34页
        4.1.5 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第34-35页
    4.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第35-39页
        4.2.1 内部成因分析第35-37页
        4.2.2 外部成因分析第37-39页
第五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第39-45页
    5.1 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则第39-40页
        5.1.1 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制度第39页
        5.1.2 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程序第39-40页
        5.1.3 确保对信用风险充分控制第40页
    5.2 完善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第40-45页
        5.2.1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第41页
        5.2.2 加强信用风险度量手段第41页
        5.2.3 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第41-42页
        5.2.4 增加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第42页
        5.2.5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第42-43页
        5.2.6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第43-45页
第六章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级基金B与其标的股指走势的时差性研究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烟台市外资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