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3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二氧化硫及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及危害 | 第12-13页 |
1.1.2 脱硫废水的排放及危害 | 第13页 |
1.2 烟气脱硫吸收塔内过程优化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脱硫塔塔内流场结构分析 | 第14-16页 |
1.2.2 脱硫塔SO_2吸收反应模型 | 第16-18页 |
1.2.3 脱硫塔可吸入颗粒物的脱除模拟 | 第18-19页 |
1.3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废水排放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3.1 脱硫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2 颗粒群聚并及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4.1 脱硫吸收塔内过程优化研究 | 第27-28页 |
1.4.2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废水零排放研究 | 第28-30页 |
2 脱硫塔内的两相流及传热传质模型 | 第30-50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物理模型 | 第30-34页 |
2.3 数学模型 | 第34-42页 |
2.3.1 气相控制方程 | 第34-36页 |
2.3.2 颗粒流模型 | 第36-37页 |
2.3.3 相间动量传递模型 | 第37页 |
2.3.4 相间传热传质模型 | 第37-38页 |
2.3.5 液滴蒸发模型 | 第38页 |
2.3.6 液滴界面传质模型 | 第38-39页 |
2.3.7 浆液SO_2传质模型修正 | 第39-42页 |
2.4 模型验证 | 第42-48页 |
2.4.1 计算区域验证 | 第42-43页 |
2.4.2 网格敏感度分析 | 第43-48页 |
2.4.3 计算模型验证 | 第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烟气脱硫吸收塔过程优化 | 第50-72页 |
3.1 主要技术参数对脱硫塔流场和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0-68页 |
3.1.1 反应区容积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0-55页 |
3.1.2 浆液喷淋速度对脱硫塔流场及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3.1.3 喷淋量对流场及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8-63页 |
3.1.4 烟气流速对脱硫塔流场的影响 | 第63-64页 |
3.1.5 喷嘴对脱硫塔流场及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64-68页 |
3.2 高脱硫率脱硫系统裕度微观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脱硫塔内高湿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演化及迁移特性研究 | 第72-80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脱硫塔内高湿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迁移特性模型 | 第72-75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72页 |
4.2.2 颗粒物运动模型 | 第72-73页 |
4.2.3 颗粒物生长模型 | 第73-74页 |
4.2.4 颗粒物边界条件 | 第74页 |
4.2.5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74-75页 |
4.3 脱硫塔内的相对湿度分析 | 第75-77页 |
4.4 脱硫塔内的可吸入颗粒物脱除效率分析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模拟与试验研究 | 第80-104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喷雾烟气气雾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机理 | 第81-91页 |
5.2.1 物理模型 | 第81-82页 |
5.2.2 数学模型 | 第82-84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5.3 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系统设计 | 第91-93页 |
5.3.1 废水系统 | 第91-92页 |
5.3.2 空气系统 | 第92页 |
5.3.3 雾化喷嘴 | 第92-93页 |
5.4 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试验研究 | 第93-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烟道内水雾环境下的颗粒群行为及演化机理 | 第104-120页 |
6.1 数学物理模型 | 第104-111页 |
6.1.1 模型假设 | 第104-105页 |
6.1.3 多相流模型 | 第105页 |
6.1.4 颗粒群体平衡模型 | 第105页 |
6.1.5 颗粒聚并核模型及其比较 | 第105-109页 |
6.1.6 颗粒沉积层动力学模型 | 第109-110页 |
6.1.7 模型设置 | 第110-111页 |
6.2 分析与讨论 | 第111-117页 |
6.2.1 颗粒群演化及沉积动态过程的研究 | 第112-114页 |
6.2.2 喷雾量对颗粒群演化的影响研究 | 第114-11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7.2 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 | 第13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