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地下水氨氮的去除 | 第14-16页 |
1.2.2 地下水中锰的去除 | 第16-18页 |
1.2.3 氧活性吸附位与吸附态 | 第18-19页 |
1.2.4 水处理领域非均相催化氧化机理的动力学研究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中试实验系统与实验材料 | 第22-29页 |
2.1 西安市西北郊地下水源及中试实验基地概况 | 第22-24页 |
2.2 中试处理系统简介 | 第24-27页 |
2.2.1 1号中试系统简介 | 第24-26页 |
2.2.2 2号中试装置简介 | 第26-27页 |
2.3 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3 氨氮催化氧化的复合氧化物滤膜的形成 | 第29-57页 |
3.1 中试系统运行与滤膜成熟过程 | 第29-38页 |
3.1.1 系统运行条件与试验方法 | 第29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3.2 滤料及滤膜形貌与化学组成表征 | 第38-50页 |
3.2.1 石英砂滤料及滤膜形貌表征研究 | 第38-42页 |
3.2.2 石英砂滤料及滤膜化学组成表征研究 | 第42-46页 |
3.2.3 复合氧化物滤膜断面形貌及化学组成表征 | 第46-48页 |
3.2.4 滤料及滤膜物质XRD表征 | 第48-50页 |
3.2.5 成熟前后石英砂滤料比表面积变化 | 第50页 |
3.3 过滤周期与滤层性能恢复 | 第50-53页 |
3.3.1 延长气反冲时间对过滤周期影响 | 第50-52页 |
3.3.2 臭氧氧化处理恢复过滤周期 | 第52-53页 |
3.3.3 氨氮催化氧化作用的提出 | 第53页 |
3.4 生物硝化作用的抑制 | 第53-55页 |
3.4.1 静态试验 | 第53-55页 |
3.4.2 中试试验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滤料表面锰吸附特性研究 | 第57-7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4.1.1 滤料的清洗 | 第57页 |
4.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7页 |
4.1.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7-58页 |
4.1.4 X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58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4.2.1 外扩散作用的排除 | 第58-59页 |
4.2.2 滤料表面锰离子吸附特性 | 第59-67页 |
4.2.3 锰离子计量置换吸附等温线 | 第67-70页 |
4.3 锰离子吸附位的确定 | 第70-74页 |
4.3.1 运行40天滤料表面锰离子吸附位 | 第70-72页 |
4.3.2 运行170天滤料表面吸附位的确定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滤料表面溶解氧吸附特性研究 | 第75-92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5.1.1 滤料的清洗 | 第75页 |
5.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75-76页 |
5.1.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76页 |
5.1.4 X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76页 |
5.1.5 溶解氧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 第76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91页 |
5.2.1 滤料表面溶解氧吸附特性 | 第76-81页 |
5.2.2 溶解氧吸附位的确定 | 第81-85页 |
5.2.3 溶解氧吸附态TPD表征 | 第85-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滤料表面氨氮吸附特性研究 | 第92-99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6.1.1 滤料的清洗 | 第92页 |
6.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92页 |
6.1.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92-93页 |
6.1.4 X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93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6.2.1 滤料表面氨氮吸附特性 | 第93-96页 |
6.2.2 复合氧化物滤膜表面氨氮化学吸附位研究 | 第96-9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7 氨氮-锰协同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99-131页 |
7.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100-101页 |
7.1.1 实验装置及设备 | 第100-101页 |
7.1.2 检测方法与试剂 | 第101页 |
7.2 锰离子接触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 第101-106页 |
7.2.1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7.2.2 Mn~(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推导 | 第102-104页 |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7.3 氨氮接触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 第106-118页 |
7.3.1 亚硝氮氧化过程L-H(E-R)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106-112页 |
7.3.2 氨氮氧化过程L-H(E-R)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112-118页 |
7.4 氨氮-锰协同催化氧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18-130页 |
7.4.1 氨氮-锰协同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5页 |
7.4.2 反应动力学方程系数的确定 | 第125-13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8.1 研究特色与创新成果 | 第131-132页 |
8.2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32-133页 |
8.3 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7页 |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 第147-149页 |
附录 | 第149-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