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阿育王信仰的形成与演变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阿育王信仰研究的意义、现状第12-32页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第12-18页
        一、阿育王的名称第12页
        二、信仰第12-13页
        三、阿育王信仰的内涵第13-14页
        四、阿育王信仰的外延第14-15页
        五、佛教阿育王信仰的分类第15页
        六、佛教阿育王信仰与佛教其他子信仰的差异与共性第15-17页
        七、研究范围第17-18页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8-21页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第21-28页
        一、国外学界阿育王研究第21-26页
        二、国内学界阿育王研究第26-2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第28-32页
第一章 阿育王正法信仰第32-51页
    第一节 阿育王正法信仰展开的历史背景第32-39页
        一、正法信仰展开的经济背景第32-33页
        二、正法信仰展开的宗教背景第33-34页
        三、正法信仰展开的政治背景第34-35页
        四、正法信仰展开的社会背景第35-39页
    第二节 阿育王铭文:还原阿育王正法信仰的基本文献第39-42页
        一、铭文的颁布第39-40页
        二、阿育王铭文的特征第40-42页
    第三节 阿育王的信仰:正法世界第42-47页
        一、正法概念辨析第42-43页
        二、正法世界的主要内容第43-45页
        三、正法世界的实践第45-47页
        四、正法世界的最终目标第47页
    第四节 阿育王正法信仰的特征分析第47-51页
        一、阿育王正法信仰的正统性第47-48页
        二、阿育王正法信仰的救赎性第48-49页
        三、阿育王正法信仰的人文性第49-51页
第二章 佛教阿育王信仰在印度的形成与传播第51-98页
    第一节 佛教阿育王信仰的形成第52-57页
        一、后阿育王的次大陆第52-53页
        二、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形成的历史背景第53-57页
    第二节 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基本内容第57-91页
        一、《阿育王经》中的阿育王信仰第58-64页
        二、《善见律毗婆沙》中的阿育王信仰第64-69页
        三、其他佛教典籍中的阿育王信仰第69-76页
        四、北传阿育王信仰与南传阿育王信仰差异比较第76-91页
    第三节 阿育王正法信仰与佛教阿育王信仰差异比较第91-98页
        一、主线差异第91-92页
        二、内容差异第92-95页
        三、为何而变第95-98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阿育王信仰的传入与初步中国化发展第98-125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中国第100-108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与佛教第100-103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第103-105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塔建造与崇拜第105-108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阿育王信仰之文献第108-115页
        一、佛教汉本阿育王典籍的出现第108-109页
        二、法显《高僧法显传》之记载第109-111页
        三、僧佑《释迦谱》与《弘明集》之记载第111-112页
        四、慧皎《高僧传》之记载第112-115页
        五、小结第115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阿育王信仰特征分析第115-125页
        一、概述第115-116页
        二、传入第116-117页
        三、吸收第117-120页
        四、变革第120-123页
        五、小结第123-125页
第四章 隋唐:持续发展但孕育危机的佛教阿育王信仰第125-149页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统治者与佛教第126-133页
        一、隋代统治者与佛教第126-127页
        二、唐代统治者与佛教第127-132页
        三、隋唐佛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第132-133页
    第二节 隋唐佛教阿育王信仰之文献第133-143页
        一、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之记载第134页
        二、《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记载第134-140页
        三、道宣之记载第140-141页
        四、法琳、慧超、慧详、神清等之记载第141-142页
        五、小结第142-143页
    第三节 隋唐佛教阿育王信仰特征分析第143-149页
        一、信仰主题的本土化迁移第143-144页
        二、信仰内容叙述体系化、详细化第144-145页
        三、阿育王信仰实践的全面展开第145-149页
第五章 隋唐之后:衰败的佛教阿育王信仰第149-163页
    第一节 隋唐以后的佛教第149-154页
        一、隋唐以后统治者与佛教第149-152页
        二、隋唐以后佛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第152-153页
        三、隋唐以后的塔建造与崇拜第153-154页
    第二节 隋唐以后阿育王信仰之文献体现第154-159页
        一、会昌法难以后阿育王信仰之文献简介第154-155页
        二、宋代佛教典籍之记载第155-156页
        三、元代佛教典籍之记载第156-158页
        四、明代佛教典籍之记载第158页
        五、小结第158-159页
    第三节 明代之后中国阿育王信仰第159-160页
        一、清代、民国时期中国阿育王信仰第159页
        二、1949年以来的阿育王信仰第159-160页
    第四节 隋唐以后中国阿育王信仰的衰落第160-163页
        一、护教转轮王的离场第160-162页
        二、护教民众的离开第162-163页
结论:阿育王信仰在中国传播衰减原因之探析第163-171页
    第一节 阿育王信仰从印度到中国的简要回顾第163-166页
    第二节 阿育王信仰在中国文化中遇到的阻碍第166-169页
        一、信仰者的局限性第167-168页
        二、实践法门的局限性第168-169页
        三、实现功能的可替代性第169页
    第三节 阿育王信仰在中国的衰落第169-171页
附录:藏传佛教史中的阿育王信仰第171-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8页
    A.英文论文第174-175页
    B.英文著作第175页
    C.中文论文第175-176页
    D.佛教经典第176-177页
        D-1.汉传佛教经典第176页
        D-2.南传佛教经典第176-177页
        D-3.藏传佛教经典第177页
    E.其他第177-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证券市场背信行为刑罚规制比较研究
下一篇:印染废水在线处理回用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