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1页 |
1 印染废水的来源与特征 | 第15-17页 |
2 印染废水排放和回用标准 | 第17-19页 |
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 第19-34页 |
3.1 生化法 | 第19-20页 |
3.2 膜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3.3 吸附法 | 第21-24页 |
3.3.1 活性炭 | 第21-22页 |
3.3.2 粘土矿物类吸附剂 | 第22页 |
3.3.3 硅胶 | 第22-23页 |
3.3.4 其他类型吸附剂 | 第23-24页 |
3.4 离子液体萃取 | 第24页 |
3.5 高级氧化技术 | 第24-25页 |
3.6 离子交换法 | 第25-31页 |
3.6.1 离子交换树脂 | 第26页 |
3.6.2 壳聚糖 | 第26-27页 |
3.6.3 离子交换纤维 | 第27-31页 |
3.7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对比分析 | 第31-34页 |
4 印染废水回用技术概述 | 第34-37页 |
4.1 典型印染综合废水回用技术 | 第34-36页 |
4.2 典型印染特定废水回用技术 | 第36-37页 |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7-40页 |
5.1 印染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分析 | 第37-39页 |
5.2 离子交换纤维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1页 |
第二章 纤维素基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 | 第51-8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1-58页 |
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1-52页 |
1.2 CHTAC 的合成 | 第52-53页 |
1.3 CHPAC 的制备 | 第53页 |
1.4 CHTAC 及 CHPAC 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1.5 WBIEF 和 SBIEF 的制备方法以及改性效果表征 | 第54-55页 |
1.6 单因素分析 | 第55页 |
1.7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55-56页 |
1.8 仪器表征 | 第56-57页 |
1.9 等电点测定 | 第57页 |
1.10 WBIEF 和 SBIEF 断裂强度测定 | 第57页 |
1.11 温度和碱稳定性测定测试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8-79页 |
2.1 CHTAC 和 CHPAC 的表征 | 第58页 |
2.2 WBIEF 和 SBIEF 的制备方法比较 | 第58-59页 |
2.3 连续浸轧法中浸轧次数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2.4 氢氧化钠与改性剂摩尔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2.5 CHTAC 和 CHPAC 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2.6 施加改性次数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62页 |
2.7 烘干时间和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2.8 焙烘时间和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2.9 SBIEF 和 WBIEF 连续浸轧稳定性 | 第64-65页 |
2.10 响应面优化工艺 | 第65-75页 |
2.10.1 SBIEF 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 | 第65-70页 |
2.10.2 WBIEF 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 | 第70-75页 |
2.11 SBIEF 和 WBIEF 表征 | 第75-77页 |
2.12 SBIEF 和 WBIEF 的稳定性 | 第77-79页 |
3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三章 SBIEF 和 WBIEF 的吸附及再生行为研究 | 第82-12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82-86页 |
1.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第82-84页 |
1.2 吸附等温曲线 | 第84页 |
1.3 吸附动力学 | 第84页 |
1.4 SBIEF 和 WBIEF 的再生 | 第84-85页 |
1.5 动态吸附实验 | 第85页 |
1.6 参数测定方法 | 第85-8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6-120页 |
2.1 吸附平衡 | 第86-89页 |
2.2 吸附动力学 | 第89-104页 |
2.2.1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2.2.2 染料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2.2.3 温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2.2.4 初始 pH 值的影响 | 第92-93页 |
2.2.5 电解质的影响 | 第93-95页 |
2.2.6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95-96页 |
2.2.7 不同染料的吸附 | 第96-98页 |
2.2.8 速率常数研究 | 第98-104页 |
2.3 粒子内扩散速率常数 | 第104-113页 |
2.4 吸附扩散模型 | 第113-115页 |
2.5 SBIEF 和 WBIEF 的再生性能 | 第115-116页 |
2.5.1 氢氧化钠浓度对染料解吸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2.5.2 SBIEF 和 WBIEF 再生循环使用性能 | 第116页 |
2.6 动态吸附穿透曲线 | 第116-120页 |
3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OATRT 在锦纶织物染色水洗中的应用研究 | 第123-14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123-128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123-124页 |
1.2 锦纶染色与洗涤工艺 | 第124-125页 |
1.3 锦纶染色洗涤废水的处理及其回用 | 第125-126页 |
1.4 水质指标和颜色参数测定方法 | 第126-127页 |
1.5 OATRT 工厂试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40页 |
2.1 OATRT 静态实验研究 | 第128-131页 |
2.1.1 处理回用次数对于回用水水质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2.1.2 处理回用次数对于染色织物质量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2.2 OATRT 动态实验研究 | 第131-138页 |
2.2.1 循环倍数对回用水质和锦纶染色织物质量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2.2.2 OATRT 应用方式 | 第133-135页 |
2.2.3 无机盐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2.2.4 回用次数 | 第136-138页 |
2.3 OATRT 工厂试验研究 | 第138-140页 |
2.3.1 工厂水质水量分析 | 第138-139页 |
2.3.2 SBIEF 使用前后锦纶染色织物质量指标对比 | 第139-140页 |
3 结论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2页 |
第五章 OATRT 在棉织物染色水洗中的应用研究 | 第142-155页 |
1 实验部分 | 第142-144页 |
1.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第142-143页 |
1.2 染色工艺 | 第143页 |
1.3 OATRT 在棉织物染色水洗过程中的在线应用 | 第143-144页 |
1.4 参数测定 | 第1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53页 |
2.1 标准水洗液水质分析 | 第144-145页 |
2.2 第一道水洗中循环倍数对回用水质和纯棉染色织物质量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2.3 皂洗过程中循环倍数对回用水质和纯棉染色织物质量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2.4 SBIEF 和 WBIEF 联合应用方式 | 第148-150页 |
2.5 回用次数 | 第150-153页 |
3 结论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