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基于灰关联的个性化k-匿名模型及MDAV算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现状第11页
        1.2.2 k-匿名模型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个性化k-匿名模型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k-匿名模型求解算法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论文结构第16-17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第19-28页
    2.1 k-匿名模型第19-21页
        2.1.1 模型引入第19-20页
        2.1.2 模型描述第20-21页
        2.1.3 隐私保护技术性能评价第21页
    2.2 实现k-匿名化的微聚集算法第21-25页
        2.2.1 微聚集算法第21-23页
        2.2.2 微聚集MDAV算法第23页
        2.2.3 微聚集算法性能评价第23-25页
    2.3 灰关联技术第25-28页
        2.3.1 灰关联技术相关定义第25-26页
        2.3.2 灰关联技术在k匿名化的应用第26-28页
第三章 基于准标识属性的k匿名技术改进第28-36页
    3.1 MDAV算法局限性分析第28页
    3.2 GMDAV算法第28-32页
        3.2.1 算法设计思路第28-30页
        3.2.2 算法描述第30页
        3.2.3 算法分析第30-32页
    3.3 GMDAV算法评价模型第32-34页
        3.3.1 基于属性的灰权信息损失评价模型AIL第33-34页
        3.3.2 基于元组的灰权信息损失评价模型GIL第34页
    3.4 算法比较第34-36页
第四章 基于敏感属性的k匿名技术改进第36-44页
    4.1 基于敏感属性分布的(k,l,gp)-匿名模型第36-41页
        4.1.1 传统k-匿名模型局限性分析第36-38页
        4.1.2 (k,g)-匿名模型局限性分析第38页
        4.1.3 (k,l,gp)-匿名模型第38-40页
        4.1.4 模型比较第40-41页
    4.2 基于敏感属性个性化的(k,l,gp,a)-匿名模型第41-44页
        4.2.1 (k,l,gp)-匿名模型的局限性分析第41页
        4.2.2 (k,l,gp,a)-匿名模型第41-44页
第五章 实验验证第44-76页
    5.1 GMDAV算法实验及分析第44-52页
        5.1.1 实验环境及数据准备第45页
        5.1.2 实验结果的信息损失分析第45-50页
        5.1.3 实验结果的隐私泄露风险分析第50-51页
        5.1.4 实验小结第51-52页
    5.2 (k,l,gp)-匿名模型实验及分析第52-67页
        5.2.1 实验环境及数据准备第53-54页
        5.2.2 实验结果的信息损失分析第54-56页
        5.2.3 实验结果的隐私泄露风险分析第56-59页
        5.2.4 实验结果的综合评价分析第59-61页
        5.2.5 精细度l对匿名结果的影响分析第61-63页
        5.2.6 频率均衡接近度gp对匿名结果的影响分析第63-66页
        5.2.7 实验小结第66-67页
    5.3 (k,l,gp,a)-匿名模型实验及分析第67-76页
        5.3.1 实验环境及数据准备第67-68页
        5.3.2 实验结果的信息损失分析第68-69页
        5.3.3 实验结果的隐私泄露风险分析第69-72页
        5.3.4 实验结果的综合评价分析第72-74页
        5.3.5 实验小结第74-76页
结论与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致谢第82-83页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J2EE的商业银行CR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美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