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数学论文--代数、数论、组合理论论文--组合数学(组合学)论文--图论论文

基于信息交互网络的个体角色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1 社会网络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基于结构属性的角色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基于外部属性的角色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基于信息交互网络的个体角色分析建模第23-30页
    2.1 社会网络中的角色、行为、信息及结构第23-24页
    2.2 社会网络个体角色分析建模第24-29页
        2.2.1 概念定义第24-27页
        2.2.2 问题描述第27页
        2.2.3 模型框架第27-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主题模型的交互话题提取方法第30-50页
    3.1 主题模型的基本原理第30-36页
        3.1.1 主题模型的物理过程描述第32-35页
        3.1.2 主题模型的概率图表达第35-36页
    3.2 基于ART模型的交互话题提取第36-39页
        3.2.1 ART(Author-Recipient-Topic)主题模型第36-37页
        3.2.2 吉布斯采样推理第37-39页
    3.3 实验分析第39-48页
        3.3.1 安然数据集介绍第39-44页
        3.3.2 实验结果分析第44-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基于加权信息交互网络的个体角色关联度计算模型第50-67页
    4.1 交互边权重的计算第50-52页
        4.1.1 基于条件概率的边权重计算第50-51页
        4.1.2 基于词向量的边权重计算第51页
        4.1.3 基于TF-IDF的边权重计算第51-52页
    4.2 基于局部信息的个体局部角色关联度计算第52-58页
        4.2.1 基本假设第52-53页
        4.2.2 模型建立第53-57页
        4.2.3 模型分析第57-58页
    4.3 基于聚类算法个体全局角色关联度计算第58-65页
        4.3.1 模糊K均值(FCM)聚类第59-61页
        4.3.2 基于密度-距离(Density-Distance)的聚类第61-64页
        4.3.3 聚类结果的评价指标第64-65页
    4.4 实验分析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模型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应用第67-78页
    5.1 犯罪角色识别研究框架第67页
    5.2 实验数据介绍第67-68页
    5.3 实验分析第68-77页
        5.3.1 话题嫌疑度计算第69-71页
        5.3.2 个体局部嫌疑度计算第71页
        5.3.3 个体全局嫌疑度计算第71-73页
        5.3.4 结果评价及预测第73-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6.1 工作总结第78-79页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7-88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第88-89页
附录B 安然公司高管的姓名、职务列表第89-93页
附录C 基于ART模型的安然数据主题划分结果(主题数K=75)第93-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规模图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教育培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