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人体皮肤的结构 | 第13-15页 |
1.2.1 角质层 | 第13-14页 |
1.2.2 表皮层 | 第14页 |
1.2.3 真皮层 | 第14页 |
1.2.4 皮肤附属器 | 第14-15页 |
1.3 药物经皮渗透途径及促渗方法 | 第15-16页 |
1.4 聚合物纳米粒促进药物经皮渗透 | 第16页 |
1.5 聚合物纳米粒联合主动渗透方式促进药物经皮渗透 | 第16-21页 |
1.5.1 离子导入法 | 第18页 |
1.5.2 微针法 | 第18-19页 |
1.5.3 超声法 | 第19页 |
1.5.4 磁导入法 | 第19-21页 |
1.6 丝素蛋白 | 第21页 |
1.7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粒 | 第21-22页 |
1.8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22-25页 |
1.8.1 SpEDS技术制备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磁性)纳米颗粒 | 第22页 |
1.8.2 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经皮给药 | 第22页 |
1.8.3 固定磁场联合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磁性纳米颗粒经皮给药 | 第22-23页 |
1.8.4 交变磁场联合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磁性纳米颗粒经皮给药 | 第23页 |
1.8.5 (磁性)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初步生物学评价 | 第23-25页 |
第2章 (磁性)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4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3.1 丝素蛋白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2 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28页 |
2.3.3 甲氨蝶呤-丝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28-29页 |
2.3.4 磁性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0页 |
2.3.5 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4.1 丝素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1-32页 |
2.4.2 甲氨蝶呤-丝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32-37页 |
2.4.3 磁性空白丝素蛋白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7页 |
2.4.4 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37-41页 |
2.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甲氨蝶呤-丝素蛋白纳米粒体外经皮给药研究 | 第43-55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43-44页 |
3.2.1 材料 | 第43-44页 |
3.2.2 仪器 | 第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3.1 MTX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44-45页 |
3.3.2 丝素蛋白纳米粒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 第45-46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3.4 CLSM观察荧光信号在皮肤中的分布 | 第46-48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3.5.1 HPLC测定MTX含量的方法建立 | 第48-51页 |
3.5.2 丝素蛋白纳米粒的体外经皮渗透结果 | 第51-52页 |
3.5.3 CLSM观察皮肤中荧光信号的分布 | 第52页 |
3.6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52-55页 |
第4章 固定磁场联合磁性丝素蛋白纳米粒经皮给药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55-56页 |
4.2.2 仪器和设备 | 第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4.3.1 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 | 第56-57页 |
4.3.2 固定磁场联合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 | 第57页 |
4.3.3 固定磁场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初步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9-65页 |
4.4.1 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结果 | 第59页 |
4.4.2 固定磁场联合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4.4.3 固定磁场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初步机理研究 | 第61-65页 |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交变磁场联合磁性丝素蛋白纳米粒经皮给药研究 | 第67-77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和仪器 | 第68-69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68页 |
5.2.2 仪器和设备 | 第68-6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5.3.1 交变磁场联合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 | 第69页 |
5.3.2 ATR-FTIR检测交变磁场对皮肤结构的影响 | 第69页 |
5.3.3 HE染色观察交变磁场对皮肤微结构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4 CLSM观察荧光FITC在皮肤中的分布 | 第70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5.4.1 交变磁场联合MTX-Fe_3O_4-SF NPs体外经皮给药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5.4.2 ATR-FTIR分析皮肤的特征吸收峰 | 第72-73页 |
5.4.3 HE染色观察皮肤的微结构 | 第73-74页 |
5.4.4 CLSM观察荧光在皮肤中的分布 | 第74-76页 |
5.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纳米粒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77-89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材料和仪器 | 第77-79页 |
6.2.1 材料和试剂 | 第77-78页 |
6.2.2 仪器和设备 | 第78-7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9-83页 |
6.3.1 细胞毒性 | 第79-81页 |
6.3.2 皮肤刺激性 | 第81-82页 |
6.3.3 组织切片 | 第82-83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83-88页 |
6.4.1 细胞毒性 | 第83-85页 |
6.4.2 皮肤刺激性 | 第85-88页 |
6.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3页 |
7.1 结论 | 第89-91页 |
7.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