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节定向角度探究框架效应的转换机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框架效应 | 第11-21页 |
1.1.1 框架效应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框架效应的分类 | 第12-14页 |
1.1.3 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 | 第14-16页 |
1.1.4 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1.5 框架效应的转换 | 第17-20页 |
1.1.6 框架转化差异的研究范式 | 第20-21页 |
1.2 调节定向 | 第21-27页 |
1.2.1 调节定向理论的内涵 | 第21页 |
1.2.2 调节定向的分类 | 第21页 |
1.2.3 调节定向的测量方法 | 第21-25页 |
1.2.4 调节定向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5 框架转换和调节定向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 以往研究总结与构想 | 第27-30页 |
2.1 以往研究总结 | 第27-28页 |
2.2 研究构想 | 第28-30页 |
3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30-45页 |
3.1 实验一损失框架与获益框架的转换难度比较 | 第30-3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1.5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3.1.6 讨论 | 第33-35页 |
3.1.7 结论 | 第35页 |
3.2 实验二特质性调节定向对框架转换的影响研究 | 第35-40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2.3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2.5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3.2.6 讨论 | 第39-40页 |
3.2.7 结论 | 第40页 |
3.3 实验三情景性调节定向对框架转换的影响研究 | 第40-45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3.3.3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3.5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3.6 讨论 | 第43-44页 |
3.3.7 结论 | 第44-45页 |
4 总讨论 | 第45-48页 |
4.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45-46页 |
4.2 对研究意义的讨论 | 第46-47页 |
4.2.1 理论意义 | 第46-47页 |
4.2.2 现实意义 | 第47页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5 总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A 实验一材料 | 第58-70页 |
附录B 实验二材料 | 第70-71页 |
附录C 实验三材料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