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光纤元件论文

基于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可调光延时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光延时线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光延时线的实现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基于慢光原理的光延时线第10-14页
        1.2.2 基于波长转换与色散相结合的光延时线第14-16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基于SBS慢光的光延时线第17-36页
    2.1 SBS的基本理论及慢光产生机理第17-21页
        2.1.1 SBS的基本理论第17-20页
        2.1.2 SBS慢光的产生机理第20-21页
    2.2 小信号SBS的数值模拟第21-24页
    2.3 SBS阈值的测量第24-28页
        2.3.1 SBS阈值理论第24-25页
        2.3.2 SSMF中SBS的阈值第25-26页
        2.3.3 HNLF中SBS的阈值第26-28页
    2.4 基于SBS慢光的光延时线第28-34页
        2.4.1 利用SSMF的SBS慢光延时线第28-31页
        2.4.2 利用HNLF的SBS慢光延时线第31-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基于SPM波长转换和色散的可调光延时线第36-50页
    3.1 SPM的相关理论第36-39页
        3.1.1 SPM展宽光谱的原理第36-37页
        3.1.2 Mamyshev再生器的原理第37-39页
    3.2 基于SPM和色散的可调光延时线的数值分析第39-44页
        3.2.1 信号传输分析第39-40页
        3.2.2 噪声传输分析第40-42页
        3.2.3 基于SPM和色散的光延时特性分析第42-44页
    3.3 基于SPM和色散的可调光延时线的数值实验第44-49页
        3.3.1 10Gbps系统数值实验第44-46页
        3.3.2 40Gbps系统数值实验第46-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FWM波长转换和色散的可调光延时线第50-65页
    4.1 光纤中的FWM理论第50-52页
        4.1.1 耦合波方程第50-51页
        4.1.2 FWM的效率第51-52页
        4.1.3 利用FWM波长转换和色散实现可调光延时的原理第52页
    4.2 频率失谐和泵浦功率对FWM的影响第52-54页
        4.2.1 频率失谐对FWM的影响第52-53页
        4.2.2 泵浦功率对FWM的影响第53-54页
    4.3 基于FWM波长转换和色散的可调光延时线实验研究第54-64页
        4.3.1 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第54-56页
        4.3.2 基于FWM波长转换和标准单模光纤的光延时线第56-60页
            4.3.2.1 波长转换实验第56-58页
            4.3.2.2 可调光延时实验第58-60页
        4.3.3 基于FWM波长转换和色散补偿光纤的光延时线第60-64页
            4.3.3.1 波长转换实验第60-62页
            4.3.3.2 可调光延时实验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白腐真菌—草酸-Fe3O4的生物联合光催化复合体系降解苯酚的研究
下一篇:InSb和GaSb纳米线电子结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