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修武县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9页
        1.1.1 现实背景第14-15页
        1.1.2 理论背景第15-17页
        1.1.3 实践背景第17页
        1.1.4 政策背景第17-19页
    1.2 研究意义第19-2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9-20页
        1.2.2 实践意义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与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第21-22页
        1.3.2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时空格局及特征第22页
        1.3.3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第22页
        1.3.4 地域功能演化视阈下的乡村发展模式第22-2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第24-28页
        1.5.1 研究区域第24-26页
        1.5.2 数据来源第26-28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8-42页
    2.1 国内外乡村地域功能研究进展第28-35页
        2.1.1 国外乡村地域功能研究第28-29页
        2.1.2 国内乡村地域功能研究第29-35页
    2.2 国内外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第35-40页
        2.2.1 国外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第35-37页
        2.2.2 国内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第37-40页
    2.3 乡村地域功能及发展模式研究述评第40-42页
3 乡村地域功能与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第42-58页
    3.1 乡村地域功能的理论基础第42-46页
        3.1.1 地理学视角下乡村地域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2-44页
        3.1.2 经济学视角下地域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4-46页
    3.2 乡村地域功能与发展模式概述第46-56页
        3.2.1 乡村的基本内涵第46-48页
        3.2.2 乡村地域功能的基本内涵第48-55页
        3.2.3 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第55-56页
    3.3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与发展模式的整体透视第56-58页
        3.3.1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分析框架第56页
        3.3.2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视角下的乡村发展模式分析框架第56-58页
4 乡村地域功能时序演化特征第58-76页
    4.1 生活功能时序演化特征第60-64页
        4.1.1 改革开放前生活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0-61页
        4.1.2 改革开放后生活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1-64页
    4.2 生产功能时序演化特征第64-68页
        4.2.1 改革开放前生产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4-65页
        4.2.2 改革开放后生产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5-68页
    4.3 生态功能时序演化特征第68-70页
        4.3.1 改革开放前生态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8-69页
        4.3.2 改革开放后生态功能的演化特征第69-70页
    4.4 “三生”功能时序分异及相互作用状态的演化特征第70-73页
        4.4.1 “三生”功能的时序分异第70-71页
        4.4.2 “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状态的演化特征第71-73页
    4.5 乡村地域功能综合水平的演化特征第73-74页
        4.5.1 改革开放前地域功能综合水平的演化特征第73页
        4.5.2 改革开放后地域功能综合水平的演化特征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5 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76-100页
    5.1 乡村生活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76-82页
        5.1.1 乡村社会保障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77-78页
        5.1.2 乡村人口承载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78-80页
        5.1.3 生活功能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0-82页
    5.2 乡村生产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2-88页
        5.2.1 乡村粮食生产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2-84页
        5.2.2 乡村经济发展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4-86页
        5.2.3 生产功能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6-88页
    5.3 乡村生态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8-94页
        5.3.1 乡村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88-90页
        5.3.2 乡村环境维护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90-92页
        5.3.3 生态功能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92-94页
    5.4 “三生”功能相互作用状态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94-96页
    5.5 乡村地域功能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第96-98页
    5.6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6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第100-124页
    6.1 外部因素第100-114页
        6.1.1 国家乡村发展政策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第100-109页
        6.1.2 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冲击第109-114页
    6.2 内在因素第114-117页
        6.2.1 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第114-116页
        6.2.2 乡村利益主体对外部影响的响应能力及博弈第116-117页
    6.3 地域功能间的耦合力第117-118页
    6.4 驱动机制第118-120页
        6.4.1 支撑机制第118-119页
        6.4.2 制衡机制第119页
        6.4.3 导向机制第119-120页
        6.4.4 引擎机制第120页
        6.4.5 传递机制第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4页
7 乡村地域功能演化视阈下的发展模式研究第124-156页
    7.1 乡村发展模式凝练第124-143页
        7.1.1 农业生产由分散向农业园区及基地化发展第124-132页
        7.1.2 乡村工业由分散向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化发展第132-138页
        7.1.3 以资源优势拓展为基础、主导产业为引领的转型与融合化发展第138-143页
    7.2 乡村发展模式比较第143-145页
        7.2.1 乡村发展模式的同质性分析第143-145页
        7.2.2 乡村发展模式的异质性分析第145页
    7.3 乡村发展模式比较的启示第145-146页
        7.3.1 全局性的乡村发展战略是基础第146页
        7.3.2 精细化的发展策略是关键第146页
    7.4 乡村发展模式的优化方案第146-154页
        7.4.1 明确发展理念第147-149页
        7.4.2 完善发展机制第149-151页
        7.4.3 铺设发展路径第151-154页
    7.5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8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56-164页
    8.1 主要结论第156-159页
    8.2 主要创新之处第159-161页
    8.3 研究不足第161页
    8.4 研究展望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2页
附录1第172-173页
附录2第173-177页
附录3第177-178页
附录4第178-179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79-180页
后记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西江流域经济开发及体制改革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