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3-19页 |
1.1.1 全球范围内城市慢行优先理念 | 第13-15页 |
1.1.2 国内慢行导向下步行网络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1.3 步行空间网络化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20-25页 |
1.3.1 城市慢行单元 | 第20-21页 |
1.3.2 步行网络 | 第21-23页 |
1.3.3 修补性设计 | 第23-24页 |
1.3.4 设计研究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25-2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研究基础 | 第29-41页 |
2.1 步行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2.1.1 步行的重新倡导 | 第29页 |
2.1.2 步行化发展 | 第29-30页 |
2.1.3 步行空间及环境 | 第30-31页 |
2.1.4 步行城市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2.2 步行网络相关研究 | 第32-39页 |
2.2.1 步行网络出现的原因 | 第32-33页 |
2.2.2 步行网络构成演变 | 第33-35页 |
2.2.3 步行网络量化研究 | 第35-36页 |
2.2.4 步行空间网络化构建 | 第36-39页 |
2.3 小结 | 第39-41页 |
3 步行网络特征 | 第41-55页 |
3.1 步行者出行行为特征 | 第41-44页 |
3.1.1 步行目的 | 第41-42页 |
3.1.2 步行速度 | 第42-43页 |
3.1.3 步行距离 | 第43页 |
3.1.4 步行方式 | 第43-44页 |
3.2 步行与步行网络形态的关系 | 第44-48页 |
3.2.1 步行路径 | 第44-45页 |
3.2.2 路径线形 | 第45-46页 |
3.2.3 交叉口 | 第46-48页 |
3.3 步行网络形态特征 | 第48-50页 |
3.3.1 关联性与连续性 | 第48-49页 |
3.3.2 依托公共交通以站点为中心 | 第49页 |
3.3.3 以人的行为作为基准尺度 | 第49-50页 |
3.3.4 动态与多样性 | 第50页 |
3.4 步行网络要素评价指标 | 第50-55页 |
3.4.1 步行网络密度 | 第51页 |
3.4.2 联系节点比率 | 第51-52页 |
3.4.3 路线直线性比率 | 第52页 |
3.4.4 日常设施可达性 | 第52-53页 |
3.4.5 开敞空间可达性 | 第53-55页 |
4 慢行单元步行网络实证评价 | 第55-99页 |
4.1 调研评价 | 第55-67页 |
4.1.1 调研对象 | 第55-56页 |
4.1.2 调研方法 | 第56-57页 |
4.1.3 调研评价与结果 | 第57-67页 |
4.2 步行网络要素指标评价 | 第67-93页 |
4.2.1 评价模型构建 | 第67-68页 |
4.2.2 测度评价准备 | 第68-71页 |
4.2.3 测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93页 |
4.3 步行网络综合评价 | 第93-99页 |
4.3.1 步行网络存在问题 | 第93-96页 |
4.3.2 步行网络缺损原因 | 第96-99页 |
5 设计研究:深圳华侨城慢行单元步行网络修补设计 | 第99-115页 |
5.1 步行网络修补策略 | 第99-104页 |
5.1.1 增加内向性网络与骨架网络的联系 | 第99页 |
5.1.2 适度开放门禁设施以扩大步行公共性范围 | 第99-100页 |
5.1.3 较长平行路径间连通 | 第100-101页 |
5.1.4 打通断头路 | 第101页 |
5.1.5 步行网络立体化 | 第101-102页 |
5.1.6 优化公共空间及日常生活设施布局以提高步行网络的可步行度 | 第102页 |
5.1.7 优化机动交通设施以提高步行网络的可步行度 | 第102-103页 |
5.1.8 小结 | 第103-104页 |
5.2 步行网络修补设计 | 第104-111页 |
5.2.1 步行网络总体修补设计 | 第104-106页 |
5.2.2 节点步行网络修补设计 | 第106-111页 |
5.3 步行网络修补验证 | 第111-11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15页 |
6.3 结语展望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录 | 第12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