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测试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2.1 廉洁测试的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2.1.1 廉洁测试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廉洁测试的分类 | 第15-18页 |
2.1.3 廉洁测试的法律后果 | 第18-19页 |
2.1.4 廉洁测试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 廉洁测试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廉洁测试的经济学解释 | 第20-21页 |
2.2.2 廉洁测试的心理学解释 | 第21-22页 |
2.2.3 廉洁测试的犯罪学解释 | 第22-23页 |
2.2.4 廉洁测试的政治学解释 | 第23-24页 |
第3章 廉洁测试在发达国家的运用 | 第24-29页 |
3.1 廉洁测试在美国的运用 | 第24-26页 |
3.2 廉洁测试在其他国家的运用 | 第26-27页 |
3.3 廉洁测试的运行效果及争议 | 第27-29页 |
第4章 我国引入廉洁测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37页 |
4.1 我国反腐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 第29-31页 |
4.1.1 反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 第29-30页 |
4.1.2 持续高压的反腐态势 | 第30页 |
4.1.3 民众反腐信心提升 | 第30页 |
4.1.4 基层反腐取得显著成效 | 第30-31页 |
4.2 我国引入廉洁测试制度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4.2.1 我国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 第31-32页 |
4.2.2 腐败手段层出不穷 | 第32-33页 |
4.2.3 跨国资金流动增加了打击贪腐的困难 | 第33页 |
4.2.4 贪腐案件证据证明力不高 | 第33-34页 |
4.3 廉洁测试制度引入的可行性 | 第34-37页 |
4.3.1 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 | 第34-35页 |
4.3.2 反腐大环境为廉洁测试引入提供保障 | 第35-36页 |
4.3.3 反腐全民化为廉洁测试引入提供民意基础 | 第36-37页 |
第5章 廉洁测试制度设计 | 第37-49页 |
5.1 廉洁测试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5.1.1 逐步推进原则 | 第37页 |
5.1.2 比例原则 | 第37-38页 |
5.1.3 主体限制原则 | 第38页 |
5.1.4 严格程序原则 | 第38页 |
5.1.5 程度适当原则 | 第38页 |
5.2 廉洁测试的适用范围 | 第38-40页 |
5.3 随机测试的制度设计 | 第40-43页 |
5.3.1 准备工作 | 第41-42页 |
5.3.2 测试现场 | 第42页 |
5.3.3 行动进行中的控制 | 第42-43页 |
5.4 后果及救济途径 | 第43-44页 |
5.5 廉洁测试配套举措的完善 | 第44-49页 |
5.5.1 完善立法 | 第44页 |
5.5.2 完善制度建设 | 第44-46页 |
5.5.3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第46-47页 |
5.5.4 加强舆论引导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