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腹板间隙疲劳的研究历史及不足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总体思路 | 第20-22页 |
第2章 静力分析 | 第22-32页 |
2.1 概述 | 第22-23页 |
2.2 静力分析桥梁及车辆模型 | 第23-24页 |
2.3 研究部位确定 | 第24-25页 |
2.4 腹板间隙的静应力分析 | 第25-30页 |
2.4.1 应力集中长度 | 第26-27页 |
2.4.2 腹板间隙应力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2.4.3 腹板间隙长度对腹板间隙应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4 桥梁跨径对腹板间隙应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桥面不平整度退化 | 第32-37页 |
3.1 路面不平整度的退化模型 | 第32-34页 |
3.1.1 路面不平整度的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3.1.2 路面不平整度的表示方法 | 第33-34页 |
3.2 桥面不平整度退化分析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动力分析 | 第37-50页 |
4.1 车辆及桥梁模型 | 第37页 |
4.1.1 桥梁模型 | 第37页 |
4.1.2 车辆模型 | 第37页 |
4.2 车桥耦合系统 | 第37-40页 |
4.3 腹板间隙动力分析 | 第40-48页 |
4.3.1 动应力分析 | 第40-46页 |
4.3.2 应力和应力幅冲击系数分析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疲劳分析 | 第50-64页 |
5.1 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50-54页 |
5.1.1 基于应力-寿命关系的疲劳评估方法 | 第50-52页 |
5.1.2 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52-53页 |
5.1.3 基于损伤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53-54页 |
5.2 雨流计数方法 | 第54-55页 |
5.3 变幅疲劳累积损伤 | 第55-57页 |
5.3.1 等效应力幅和应力幅个数 | 第56页 |
5.3.2 最大应力幅和最大应力幅等效个数 | 第56-57页 |
5.4 四座桥梁腹板间隙疲劳损伤 | 第57-61页 |
5.5 四座桥梁各腹板间隙疲劳寿命 | 第61-62页 |
5.6 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4-65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